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3课 愚公移山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VIP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3课 愚公移山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3课 愚公移山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愚公移山》 课题 《愚公移山》 课型 文言文讲读课 教材分析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是脍炙人口的古代寓言故事。虽然它在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中只是一篇自读课文,但是它有三大特点值得教学:一是故事情节完整曲折,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又带有浓郁的神话色彩,可读性较强;二是艺术手法成熟高超,对比、衬托、铺垫及悬念的设置使故事生动有趣;三是寓意深刻,它反映了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以及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这样的价值观对于引导学生正能量来说,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已经基本掌握了常用文言词汇的意义,具备了基本的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并对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倒装句式等文言知识能够运用,他们具备了一定的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 目标 知识目标: 1.正确理解有关实词、虚词的含义 2.明确故事寓意和分析愚公的形象。 能力目标: 1.流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以增强文言文语感。 2.分析人物对话把握人物形象。 3.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培养顽强的毅力和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教学 重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实词与虚词。 2.理解故事深刻的寓意。 教学 难点 1.神话色彩结尾的作用 。 2.“愚公移山”的现实意义。 教法学法 小组合作交流。 诵读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准备 早自习时布置朗读任务,扫清字音障碍,并熟悉课文下的注释。 提前做好教学课件,设计好主问题。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及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课前播放江涛演唱的歌曲《愚公移山》: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想起来不是奇闻/谈起来不是笑谈/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面对着满堂儿孙喔了却了心中祈愿/无路难啊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刚才同学们听到的歌曲名字就叫做《愚公移山》。愚公到底有什么魅力,让人们千古传唱呢?今天,我们就来读读《列子·汤问》中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认识一下这位传奇老人。 二、资料助读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圃田人(今河南省郑州市)。战国早期著名的思想家、寓言家和文学家。道家著名代表。唐玄宗于天宝年间诏封列子为“冲虚真人”。列子一生安于贫寒,不求名利,不进官场,隐居郑地40年,潜心著述20篇,约十万多字。现在流传有的《列子》一书,其中《愚公移山》、《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纪昌学射》等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广为流传。 三、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听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标注出生字的正确读音,以及句子的正确停顿。 2、自由朗读,读出人物对话的语气与声调的抑扬和停顿节奏。 3、结合课文下注释与工具书,解释文中重要的实词词义与虚词的用法。 突破方式:教师用幻灯片分段展示出原文并标注出相应的词语,在学生稍作准备之后,请学生挨个起来解释词语(一人一个)。然后分段展示译文。 (词语详见课件。) 参考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北岸的北面。 北山下面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北交通阻塞,进出要绕远路,就集合全家来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表示赞成。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况且把挖下来的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挖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也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寒来暑往,季节交换,才往返一次。 河曲智叟笑着劝阻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凭你残余的年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草一木都不能毁掉,又能把这大山的土石怎么样?” 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思想真顽固,顽固到了没法开窍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不如。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再增高加大,还愁什么挖不平呢?”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握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就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面。 从此,冀州的南部,一直到汉水的南边,再没有高山阻隔了。 学生齐读译文,加深印象。 4、根据文意填空,整体感知故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zijing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