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编曲”和“作曲”的判定.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漫谈“编曲”和“作曲”的判定   运用民间音乐素材创作歌曲,是我们惯用的一种追求民族风格的创作方法。民间音乐包括民间歌曲、民间乐曲、民间戏曲、民间曲艺等,是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多少年来,我们吸取了前人孕育的营养,滋润了一代又一代的创作歌曲。   运用民间音乐创作歌曲,已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史,从根据原始音调进行较严格的填词开始,到后期根据原始音调进行适度的编曲,再后来根据原始音调进行自由的作曲。创作方法从简单到复杂,音乐形态从单薄到丰满,民间音调在歌曲创作中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   盘点歌坛上的一些经典歌曲,扎根于民间音乐的作品比比皆是,这种歌曲的旋律常在熟悉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给人亲切感、又给人迷恋感,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创作歌曲中主要有两种署名形式,一种是“编曲”,一种是“作曲”(常简称为“曲”)。虽只有一字之差,但内涵是不同的。许多署名“官司”就是为了“编”或“作”的错位而对簿公堂。笔者也常运用民间音调写歌,在署名时也会为署“编”或“作”而举棋不定,左右为难。为辨清曾经发生的一些纠纷事件的真伪,为自己今后的创作带来方便,最近集中比较了一些已成定论的“编曲”和“作曲”作品的异同,似有所得,于是写成这篇短文,就教于广大读者。   编曲、作曲和学术中的编著、著作一样,都有借鉴部分,也都有独创部分,只是比例不同罢了,编曲时运用原始音调多些,而作曲时运用原始音调少些,这是通常的理解。但由于对“多些”和“少些”只有一个比较模糊的认识,没有一个明确的考量,所以具体操作时就有了困难,一切只能靠作曲者的自律而定。如果歌曲是根据民歌原形改编的,谦虚者署上“编曲”应该说是有自知之明的,不谦虚者署上“作曲”也可能会自圆其说。如果对于不自律的作者碰上了见多识广的大编者,那么,可以在署名问题上及时“纠偏”;如果编者碰上了大名鼎鼎的大作者,那么,在署名问题上只能听之任之,出版后流传开来,只能产生“木已成舟”的无奈。在“编曲”和“作曲”难有定量的情况下,署名还只能靠作者自律把握,实事求是地对自己的作品给予判定。如贺绿汀编曲的《天涯歌女》和龙飞作曲的《太湖美》,两首作品都是根据苏州民歌《大九连环》中的《码头调》创作而成,前者基本套用原曲的结构,只改变了局部旋法,所以署上“编曲”是合理的;后者只运用了前两句旋律,并改变了一些节奏,然后自由引申,由于创作的成分较多,所以署上了“作曲”也是准确的。前辈音乐家对于作品署名的负责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对于编曲的判定不能只停留在加一个前奏(原始民歌大多没有前奏),或改变一些旋法、节奏这个层面上,还可以拓展到更大的范围。由于原始民歌大多比较短小,要成为一首较为丰满的声乐作品,还需对原始民歌的结构进行扩充。各种扩充形态的歌曲都属于“编曲”范畴。常用的扩充手法是可以将若干首短小民歌按照要求有序地组合起来,如程茹辛、晓河编曲的《三杯美酒敬亲人》是由锡剧《老簧调》和江苏民歌《绣荷包》连接而成;佚名编曲的《妇女自由歌》是由山西民歌《苦伶仃》、《交城山》、《卖烧土》、《大挑菜》连接而成(编曲者由于谦虚没有署名)。也可以将一首民歌通过变奏(改变旋法、变化节奏、转换板式或扩大音域)来扩充结构。如刘炽编曲的《翻身道情》、刘烽编曲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程云编曲的《一湾湾流水》、朱正本编曲的《十送红军》、白诚仁编曲的《洞庭鱼米乡》和《挑担茶叶上北京》,这些歌曲都是根据原始民歌进行不同形态的变奏而形成了多乐段的较大型结构。这些歌曲和原始民歌相比已有很大的不同,有些甚至创作成分很大,但作者仍旧定位在“编曲”上,因为都是基于歌曲主题都来自原始民歌这个原因上。这里再举一个生动的例子,“文革”期间曾风靡过由于会咏编曲的《女社员之歌》,原是一首短小的江苏如皋民歌《挑担号子》,通过作曲者的妙笔生花,在保持原民歌活泼、爽朗的基调上,扩充了结构,扩大了音域,特别是反复出现变?丈闲械?找舻摹凹佣狻毙翁?,使旋律生气盎然,别有风味。所以,“编曲”在创作中是大有用武之地的,不一定署上了“作曲”才会抬高作品的价值,有时“编曲”的功能毫不逊色于“作曲”。   对于编曲的判定还有一个不被人注意的参照点。有些原始民歌虽然优美动听,但由于歌词大多陈旧,难以表现新生活,有时可以将歌词内容“张冠李戴”,还可以将旋律性格“脱胎换骨”,这不是简单的重新填词,而是独具慧眼的“老瓶装新酒”,使老民歌焕发出新的生命,虽然编曲的成分不多,但变了原民歌的性格,也属于编曲范畴。如贺绿汀编曲的《四季歌》是根据苏州民歌《哭七七》改编而成,这两首歌好像风马牛不相及,但其中有一个共性点就是在不同的时令对亲人的思念,当然,前者思念的是追逐中的恋人,后者思念的是死去的郎君,所以在改编时加快了速度,简化了旋法,符合了新歌的情绪要求。有人说《四季歌》基本是原民歌的翻版,只能作为“填词”,为何还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