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汪立三的钢琴作品《涛声》.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汪立三的钢琴作品《涛声》   汪立三是我国当代一位值得关注的作曲家。多年来一直从事音乐创作活动。1953年至今,汪立三先后共创作了九首钢琴曲。虽然数量少,但这些作品风格各异、个性鲜明,既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又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蓝花花》、《东山魁夷画意》等作品都被认为是他的成功之作,同时也是在我国钢琴音乐创作发展中具有一定影响的佳作。   汪立三在1979年日本之行后创作的《东山魁夷画意》组曲曾荣获1985年“全国第四届音乐作品评奖”一等奖。组曲由四首乐曲组成,每首乐曲都构思精妙、内容深刻,其中第四乐章《涛声》可谓是点睛之作。   本文将从《涛声》的演奏技法及创作特点上对其进行必要的分析。   钢琴组曲《东山魁夷画意》由四首乐曲组成:《冬花》、《森林秋装》、《湖》、《涛声》。《冬花》凄美清高,《森林秋装》辉煌灿烂,《湖》深邃静谧,《涛声》则是最激动人心。   《涛声》的创作背景是鉴真和尚不畏艰难险阻、六次东渡日本这段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史实,颂扬鉴真和尚为了崇高的信仰不惜献身的精神。它取材于东山为奈良唐招提寺所画的一幅描写我国高僧鉴真和尚东渡日本的障壁画。在这幅画中,东山没有把鉴真的形象具体画出来,只是以大篇幅的惊涛骇浪和一叶孤舟来表现这位为中日文化作出巨大贡献的伟人。   在音乐上,作者没有过多的考虑如何写景,而是着重从东山的绘画中获取灵感,去表现一种带有新的意境及曲作者自己的感受。东山魁夷的原画只是海景,钢琴曲《涛声》却赋予了更多的联想,由此引出动人的想象、浓烈的情感和哲理性的思绪。   《涛声》的音乐是明确地歌颂“人”的精神,它的现实意义大大超过了对于风景的描写。《涛声》中除了保留对波涛的形象塑造外,还明确地出现了代表鉴真形象的主题,并将此作为主要形象首先显示出来,从而使作品的主题更为突出。曲中还加进了表现寺庙钟声的音块,引用了建立在五声音阶基础上的中国古典佛曲《目莲救母》为素材,创作出具有鲜明中国风格的“鉴真主题”:再加上以不同的调性叠置、日本特有的“都节调式”所构成的音型织体,象征东瀛的汹涌波涛,表现出一幅气势磅礴、庄严肃穆的音画。   《涛声》中,代表波涛形象的旋律是具有器乐化特点的旋律。作者用十六分音符组成的六连音为音型,以分解八度音程和分解和弦琶音为手段,塑造出波涛翻滚的形象。特别是旋律中隐藏的骨干音,使人感受到的是巨大的旋律性音流。   如乐曲开头的第2小节。这一小节中第一个和弦已经是中低音区的不协和和弦,第11个更是罕见的用法,是钢琴最低的五个白键的同时轰鸣!   在第113至122小节中还采用了大量非三度结构和弦。比如在结束段用四度、五度、八度混置的和弦,在高音区平行奏出鉴真的主题,产生清脆、明亮的泛音效果。在钟声的下方,又用D宫调的调式合音奏出鼓声的效果,与上声部的钟声交相辉映,形成了钟鼓齐鸣的场面。   此外,乐曲使用了远关系不同调性的复合,多达五个调性的平行进行等技法。   《涛声》的题诗为“古老的唐招提寺啊!我遥想一苇远航者的精诚,似闻天风海浪化入暮鼓晨钟。”   这首诗几乎包含了作品的全部音乐内容。它所体现的标题性更接近于印象派式的标题性,它的和声语言、织体写法也更接近于印象派,却又以其富有哲理性的因素而不同于印象派,这在中国钢琴音乐中是不多见的。   在乐曲中作者引用了口本传统的“都节调式”,这是一种具有很强个性的调式,虽属五声调式,但与中国的五声调式不同,这一调式中有两个小二度音程,其调式色彩与欧洲自然小调相近。作者正是借它的独特色彩来体现音乐中的日本风格。   《涛声》曲式的基本结构如下:      第一部分:第1至17小节;   第二部分:第18至38小节;   第32至38小节为连接部,内容为前两部分的融合:   第三部分第39至105小节,其中第57至76小节为连接部;第104至110小节为连接部;第111、112小节为过渡小节;   第四部分:第113至127小节。   《涛声》开头的第1至4小节,就是乐曲的主题素材。代表着鉴真和尚庄严、神圣、高贵的音乐形象,这一主题素材来源于中国的佛教音乐曲调――重庆佛乐“香花清”。在全曲中,凡出现了鉴真主题的音乐均会伴随着这种模拟的钟声,如乐曲开头第2小节。这个音调多次出现,音响本身就具有震撼人心的威力。结尾最后一次出现时,又与中国音调转化的“高音钟群”结合,形成了绵绵不绝、简直可以“触得到”的旋律音流,将我们留在远古的遐想之中而不能离去。   练习这首乐曲的开始,应注意把握正确的速度,动作不能过急,内心的情绪也很重要,要感觉到那种庄严、肃穆的神圣气氛,弹奏六十四分音符的滑音和弦时要注意宁短勿长,开头的四个小节要追求的是饱满、浑厚而又宏伟的音响效果。   第18至24小节的描写,调式上引用了日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