跷功漫说(上).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跷功漫说(上)   前年岁末,在上海三山会馆举办的第四届中国京剧节京剧文化艺术收藏展上,有一件展品引起了众人的兴趣。它就是尘封已久、不为人识的“京剧旦角足跷”。这件物品的藏主杨韶荣,并非京剧文物的收藏家,而是专事收藏、研究“三寸金莲”之类绣花小鞋的专家。由此可见,京剧“跷功”艺术与中国封建社会的缠足民俗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缠足之俗,通常认为自南唐始。据元代陶宗仪《辍耕录?缠足》中引《道山新闻》所述,李后主令宫嫔娘以帛绕脚,使纤小作新月状,舞于六尺金莲花之上,有“凌波翩然”之姿,后世人皆以为美,于是纷纷效之。   众所周知,艺术是以现实生活为蓝本构建的,戏曲当不例外。缠足之习也通过摹仿保留于戏中,渐渐发展成“跷功”绝技。由于“跷功”来源于女子缠足之风,而缠足之风又鲜见于其他国家,因此“跷功”堪称世界唯一,是绝无仅有的了。另外,“跷功”被誉为“天下独绝”的另一原因,还在于它是一门高难度的旦角表演特技。   “跷功”亦称“跷工”、“踩跷”,它使用的特殊表演工具名“足跷”,也叫“跷板”,分“硬跷”和“软跷”两种。“硬跷”多为硬木制成,仿照莲足形状,下端前尖后圆,中间脚心处呈弓形,有的在木足跟部用一铜箍紧紧箍住,起加固作用。上段有一木柄,称为“托足板”,长度一般视演员脚的大小定,宽约二寸,两,三分厚薄,向上斜行呈牛舌状,样子略似鞋拔。此外用于系缚的附件是白布跷带,有五、六尺长。   根据使用对象的不同,“足跷”又分为“文跷”和“武跷”两种。“文跷”用于花旦文戏,鞋底长度约10厘米,“托足板”与“跷”的下部并不是垂直的,而是与水平面呈约75度的夹角。典型的花旦跷功戏有《铁弓缘》、《战宛城》、《乌龙院》、《大劈棺》、《小放牛》、《小上坟》、《双合印》、《辛安驿》、《花田错》、《阴阳河》、《卖胭脂》、《十二红》、《拾玉镯》、《翠屏山》、《遗翠花》、《游龙戏凤》、《挑帘裁衣》等。   “武跷”则用于武旦、刀马旦的武戏,大小略小于“文跷”,坡度也较“文跷”小,主要是为了武打表演的方便。绑跷完成后,通常还要在外绑一道约7米长、3厘米宽的夹带以确保牢固。“武跷”代表剧目有《儿女英雄传》、《盗仙草》、《无底洞》、《金山寺》、《青石山》、《泗州城》、《王大娘补缸》等。   “软跷”的出现较“硬跷”晚,大约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据齐如山《国剧艺术汇考》认为,“实始自北平某票友,因他不能踩跷,创出此法,几等于高跟鞋。”基本形制是由四五层布缀衲,内置软木鞋垫,后跟可达10厘米,钉在鞋底之上,斜度约30度。鞋帮上有双排鞋眼,将鞋带穿过系紧,后跟有两根约1米长、3厘米宽的白布跷带。踩跷方法犹如踩高跟鞋。“改良跷”是“软跷”的改良品,鞋底小于“软跷”,但大于“硬跷”,鞋跟高于“软跷”。   “足跷”的穿戴方法很特别。“踩硬跷”时,演员的脚掌前部踩在“跷足”之上,而剩下的脚掌中后部全放在“托足板”之上,用白布跷带缠紧扎牢。“托足板”应略短于脚掌,这样可以扣紧,不会松散。“绑跷”定型之后,演员趾端顶住“跷足”,足面与腿胫骨的正面垂直,脚后跟不外露。最后,在“跷”外穿上特制的袜和绣花缎面的“弓鞋”,套好裤腿儿。演出时,演员穿着肥大的灯笼彩裤遮盖真脚,露出跷鞋,宛若“三寸金莲”无异。   “跷功”的起源已难确考。据清代蕊珠旧史(杨懋建)的《梦华琐簿》记载,“闻老辈言,歌楼梳水头,踹高跷二三事,皆魏三作俑,前此无之。故一登场,观者叹为得未曾有,倾倒一时。”   魏三即魏长生,系乾隆年间秦腔花旦,1779年至1780年曾进京演出。据安乐山樵(吴长元)在《燕兰小谱》中描述,魏长生“昔在双庆部,以《滚楼》一出奔走……一时歌楼观客如堵”。他可能是最早将“跷功”传入京城的艺人。安乐山樵言:“友人云,京旦之装小脚者,昔时不过数出……自魏三擅名之后,无不以小脚登场。”这说明,京剧“跷功”的出现与魏长生的作用密不可分。“跷功”迅速盛行开来,除昆腔永不许用以外,由梆子班到皮黄班,一时呈现出“蹈跷竞胜,坠髻争妍,如火如荼,目不暇给,风气一新”的景象。(见于小铁笛道人《日下看花记》)   在京剧“跷功”成形之前,已有徽剧、梆子等花部戏曲使用“跷功”演戏了。蒲剧艺人王存才曾有一件珍贵的“足跷”遗物存世,世称“存才跷”。据杨焕育《珍贵的戏曲文物“存才跷”》一文所述,“存才跷”为红绣花鞋,内裹槐木芯,长95毫米,正好是“三寸金莲”。其鞋尖5毫米,跷高178毫米,槐木芯呈梯形,宽38毫米,长46毫米。下部旋成小脚状,直径27毫米,圆柱穿过鞋底,上扣铁环,坚固耐磨,芯内垫棉花,外有白花布裹脚,长200毫米,裹脚带上系绑带两条,连在芯内,各长170毫米。这副“足跷”是由永济虹光蒲剧团箱倌王进才的母亲制作,由王进才保存,现藏于河东博物馆戏曲文物展厅内,被认为是京剧“足跷”的前身。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