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公新建昌马河大桥碑记考释.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陶公新建昌马河大桥碑记考释   [摘要]陶公新建昌马河大桥碑立于清嘉庆五年(1800),现仍在原地,保存基本完好。本文对碑记进行了释读。碑记是昌马河建桥最早的文字记录,是研究玉门市桥梁史、交通史和昌马地方人口状况的重要资料。   [关键词]陶公新建昌马河大桥碑记;交通史;桥梁史;人口资料   [中图分类号]K87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10-0015-02      陶公新建昌马河大桥碑,在甘肃省玉门市昌马乡东南13公里处昌马河西岸的水文站北侧。陶公桥早已荡然无存,自然风雨侵蚀,没有留下一点痕迹。碑在原地矗立,其本完好。整块碑由碑座和碑身两部分构成。碑座呈长方体,横宽78厘米,纵58厘米,高35厘米。碑身通高187厘米,厚17厘米,宽与碑座等。其中碑额高47厘米,顶端呈圆弧形。正面刻“永垂不朽”(其中“永”字已漫漶不清)四字,阳文,楷体,两边饰以狮子纹。背面款式与正面相同,镌“万善同归”四字。碑身主体部分正面为碑文正文,真书文字26列,各列容字不等,共计656字;碑阴为功德簿。   碑文曾经玉门市政协文史委主任张怀德先生抄录,但非全文,仅只138字,引在《玉门的风物传说》一文之第四部分《陶公和昌马桥》中,刊于《玉门文史资料》第六辑。循此线索,经与张怀德先生联系,进一步了解到相关情况后,笔者于2005年10月23日专程驱车前往昌马,进行实地考察,并拟拓印碑文。但因碑质为砂质岩,表面粗砺,加之河边风大,日光强烈,没有能拓成拓片,只抄录了碑文,拍摄了照片。碑文在现场抄录后经同行者三人反复核对,准确无误。对其中个别俗体字则描画其形,回来后查阅相关工具书反复研究考订,已无疑义。2008年8月4日,因编撰《酒泉金石录》之需,笔者与几位同事再次实地踏查,用墨拓将碑石拓黑,拍摄照片,再作校勘。现将碑文释读并断句标点如下,以供研究者参阅,并俟方家教正:   1.陶公新建昌马河大桥碑记   2.尝观先王之制,十月成梁。梁有以形名者,有以人名者。以形名者,如七星半月是;以人名者,如温公张侯是:凡此皆所以利民涉也   3.玉门之南有昌马河,其西居民八十余户,路通南山官厂。每岁,当山水涨发之时,汪洋浩荡,有负往来者多矣。河之上硖距昌马三   4.十里,其间有石崖耸立,两岸相向,中隔数尺。土人伐柳椽,就势为桥,名曰“天生”,仅可徒步,车马莫容,抑且崎岖而险。是以往来行人   5.多不由桥,而由龙王庙、水硖口、圆墩子等处冒昧而渡,其淹毙于水中者不可胜数。典史陶公莅任以来,爱民如子,视民溺犹己   6.溺也。闻之,心甚恻然,坐不安席。乃饬委首事人□生赵良珠、柴可梁等相其地,有可建桥处,当修大桥以济之。曰:“有。但恐功程浩大,难以   7.猝成。”公曰:“尔为之,予当设法以全之。”于是募化,同寅官长以及居民、商贾,各输赀财,以襄厥事。幸而人人归心,共助银两。□□   8.者以此地建桥,较天生桥既近且平,禀公,公即兴作。凿石开道,共计人工二千名有奇,尽属昌马户民轮支;木植匠工,共需银   9.钱三百千有奇,俱是陶公设法所出。经营数月,方始告竣。其桥阔一丈四尺,两边栏杆并立;长六丈余尺,扶上栋梁甚隆。可以持   10.久,可以任重。将见舆徒并济,履险如夷。在民既无为鱼之患,在商又无臭载之忧。猗欤休哉!陶公之德,固偕南山而并永;而□□   11.者之功,亦可与河水而俱长矣。虽不敢媲美于七星、半月以及索桥、洛阳诸桥,然□五凉以西,亦可谓第一壮观矣!此桥将何以□   12.名即以温公、张侯推之,谓之为陶公桥亦无不可。第十二万年之后,天地犹□之老,况此桥乎?倘阙者修而坏者补,是所□□   13.于后之君子。是为记   14.总理会首玉门县右堂□?d   15.杨克勤赵廷秀张友孟   16.孟继恒彭永义马维   17.高震毛裕庆秦世宁   18.生赵良珠袁彬高中诰   19.会首柴可梁李本贤张行德   20.赵永和胡铨何国彦   21.柴成和高敷荣李可升   22.王修身张杰新徐正果   23.宋登云李奎德李可品   24.邑庠生阎懋忠撰并书   25.□□五年岁次庚申四月谷旦   26.石匠黄名魁   碑文下端靠近基座处有数字风化剥落,文中以“□□”代替,以存原貌。左上落款时间首二字残泐,有锐器刻凿或敲击的痕迹,显系人为破坏。据张怀德先生录文为“嘉庆”,可能当时尚未遭损;而嘉庆五年为公元1800年,干支纪年正为“庚申”。   碑主陶公,生平仕履无考。碑文称他为典史,典史一职元代始置,为县尹属官,掌收发公文。明代沿置,职掌与元同,另有县丞掌粮马,主簿掌巡捕,如无县丞或主簿,则由典史兼管。清代典史掌缉捕与狱囚,俗称县尉,如无县丞或主簿,亦兼领其职。张怀德说:“陶公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