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电影评介》结缘30年.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与《电影评介》结缘30年   1979年春天,我的书桌上突然“飞”来一本在当时堪称精美的电影杂志《电影评介》。使我惊讶莫名。当时粉碎“四人帮”不久,文坛仍很冷落。电影界除《电影艺术》、《大众电影》等极少几本电影刊物,没有其他外地的电影刊物,而这本杂志却出自相对偏远的西南边陲贵州。不几天我就见到了这本杂志的负责人王正。他是贵州省电影公司的副经理,杂志就依托于贵州省电影公司。其时我在中国电影公司宣传处任职,是贵州省电影公司的上级业务主管单位。影评归于电影宣传,这事恰由我负责。于是王正自然便成了我的“业务”联系人,进而成为朋友与作者。王正虽是副经理出身,但颇有文人气质,且具有敏锐的眼光。《影评介》定位在大众影评上,就与专业学术刊物《电影艺术》、与相对更为通俗的《大众电影》等杂志区分开来了。开办之初,印象深刻的还有文编负责人乙一(后来一度成为主编)、美编负责人彭裕汉(后来长久担任副主编)。乙一有系统的电影专业性知识,善于思考,而彭裕汉是有相当成就的画家,还有对工作极其负责的蒋芹、葛美等编辑、编务,他们在80年代初组成了一个颇有战斗力的集体,使这本杂志在那个年代,成为电影发行放映系统所有电影刊物中的标竿。记得当时在北京开过一次电影报刊会议,影评大家钟惦??,在陈列全国电影报刊的长桌上围绕一周,突然举起《电影评介》,高兴地说“看,西南的春雷!”   而我以为《电影评介》真正走向深入,在电影界与社会上产生很大影响始于陈庐山先生担任主编的时期。这位在上世纪50年代就已是贵州一家青年杂志的主编,1957年被一场突如其来的政治风暴击中,蒙冤20许载。及至改正,已过天命之年。他上任之时对《电影评介》作过较大的改革。比如,刊物的总体美学追求,将它定位在曲高和众:评论风格要求有真情实意,评论形式在所不拘。杂感、随笔、小幽默、讽刺、诗歌、快板、小品、相声、书信、问答皆可。尤其欢迎直言不讳、尖锐泼辣的影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电影评介》编辑只有4个人,挤在一间20多平方米的办公室里,而刊物最高发行量且到了52万。大约是上世纪90年代初,我曾到过编辑部一次。陈庐山、彭裕汉、蒋芹陪我游玩红枫湖。我发现他们共同的特点是面色憔悴,形容枯槁,身子显得十分单薄,似乎一阵风就能把他们吹到湖里似的。我想。他们的精力是被刊物熬干的。有付出就有收获。从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末,《电影评介》获得了众多的荣誉。举其要者:1982年被评为贵州省文化局电影系统先进集体;1986年全国首届群众影评工作会议上被评为先进集体,同年荣获上海工人评选的全国最受欢迎影视报刊第2名。1992年被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与中国电影公司评为“上菱杯”全国群众影评先进集体。事实上《电影评介》已成为群众影评人的核心与中坚。陈庐山告诉过我一组数字,曾使我兴奋不已:在历次全国影评征文大赛中,《电影评介》的作者总是占了很高的比例。1989年首届全国影评征文大赛,获奖的600余人中。《电影评介》的作者有80多名,在1993年的全国影评征文大赛中,获奖的668人中,《电影评介》的作者占了112名。在1996年的全国影评征文比赛中,获奖的490人中,《电影评介》怍者占了107名。《电影评介》刊登的文章已引起新闻界、学术界重视。被中国人民大学资料中心编印的《电影电视艺术资料》选入的文章逐年增加。1991年为12篇,1992年为16篇,1993年为25篇。   现在想来《电影评介》在当年的确成了培养电影评论方面人才,乃至多方面杰出人才的阵地与学校。当今活跃在经济学界的宏观经济理论专家王忠明,在80年代就是《电影评介》的重点作者。20多年后,他回忆说,他的理论思维的形成与当年向《电影评介》杂志投稿紧密相关。解放军艺术学院教授边国立。于今是京城非常活跃的影视评论家,他评论的起步始于(电影评介》。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委员、教授李建强,早年是皖北插队知青,后来在一所职工学校执教,他频频在《电影评介》发表影评。连获全国大奖。上海交大正是看了其结集出版的影评集后,才判定他是个人才,决定将他由安徽调入上海。据说《电影评介》全盛时期,团结了数以百计的影评骨干,每月收到的影评稿件在1000篇以上,小小的办公室成了稿件的海洋。在上世纪90年代我先后担任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秘书长、副会长,直至会长。学会委托我负责大众影评,我与《电影评介》关系更加密切,许多次我操办的全国影评征文比赛就依托于《电影评介》,我本人也频频为《电影评介》写稿。学会还与《电影评介》联合召开过影评工作会议。影评成了我们紧密相联的纽带。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社会迅速转型,商业化与娱乐化浪潮,席卷神州大地。同一切严肃刊物一样,《电影评介》经历了严峻的考验。在读者兴趣转移、刊物发行量大幅下降造成的经济困境下,我也曾目睹了编辑部同人的焦虑与困惑。他们寻求着多种解救的方法。一度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