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雪域音乐奇葩 今日绽放异彩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西藏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藏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员。以藏族为主体的西藏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音乐文化。
西藏位于祖国西南边陲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四千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称。这里高寒缺氧、人烟稀少、交通不便,许多外地人对之“谈虎色变”,望而却步。我的几位长辈、领导、好友赵讽、李元庆、许常惠、权五圣都希望和我一起去考察、体验那里的传统音乐风情,但在行前体检时,都被大夫劝阻了。这里农耕、放牧土地比例较少,生产相对滞后,严酷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民族的独特性格养成了西藏人民爱唱爱跳、能歌善舞的优良传统。
我先后八次赴藏,在那里从事民族音乐学田野工作累计达四年之久,深感那里的人民,哭也是歌,笑也是歌,生也是歌,死也是歌,真可谓“西藏无处不是歌”。
由于西藏特殊的地理环境、社会风情、生活习俗,西藏传统音乐中现在还传承着一些风格独特、历史悠久、令人回味的乐种。其中,有一些音乐品种和艺术现象令我难以释怀。
一、人类稀有的艺术瑰宝“一音歌曲”
我曾经在隆子县雪布乡采访过扎西多吉、汪堆顿珠、察巴、泽仁团顿、俄珠多吉五位民间艺人,在贡嘎县甲日乡采访过丹增、扎西罗布、阿旺顿珠、达娃四位民间艺人。他们都是“伯谐”的表演者。藏语“伯”是打仗的意思,“谐”意为歌舞,“伯谐”即打仗时表演的歌舞,简称战歌。
藏族学者和艺人们一致认为,“伯谐”诞生于松赞干布时期(6177―650)之前,至于早到什么时候,我还没有收集到明确的论点和确切的数据。只有长期生活、工作在西藏的文艺理论家刘志群经过调查研究后提出,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苯教盛行的军事部落战争频仍的时期”。
“伯谐”音乐最突出的特点,是它的旋律系由一个音构成。如《刀从鞘中抽出一寸时》:
演唱中,尽管歌者有时为了加强音乐的表现气势或适应语言音调的趋向,偶有上四度或其他音位的装饰音出现,但仍未能改变“一音歌曲”的特质。正如几十年前,德国民族音乐学家W.沃尔特(Walter Wiora)在进行了大量田野工作、查阅了众多文献资料后,撰写的长篇论文《比五声音阶还要古老――古代欧洲的和一些原始居民的二声至四声音阶》中所说:“某些不确定声音的渗入,如叫唤和滑音之类,也包括一些附加的临时音,这些音既不属于原有音阶之列,也不改变原有音阶的性质。”在古代的西藏,“伯谐”是在士兵们出征前和凯旋后表演的歌舞:出征前表演,意在鼓舞士气,预祝战斗胜利;凯旋后表演,是为了庆贺胜利,以利再战。表演者既是演员,又是士兵。他们是靠世袭的方式传承的,祖传父、父传子、子传孙,在家庭内代代相传,但传子不传女。和平时期,“伯谐”传到民间,是庆典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艺人们表演“伯谐”是种艺差,所以能一直传承下来。就我所知,“一音歌曲”在我国传统音乐中堪称绝无仅有。从世界范围来看,我到过亚洲、美洲的十多个国家、地区,对他们的传统音乐进行过程度不一的考察和采录,也未收录到这种只有一个音的歌曲。W.沃尔特研究原始音阶已那么长时间,他考察、采录的国家、地区的传统音乐比我多,而且掌握了世界各国的大量传统音乐资料,他所知道的人类最古老、最稀有、最珍贵的原始音乐,也才是二声音阶。比起“一音歌曲”来,它已晚了一个辈分。就音乐文化发展的普遍规律来判断,“一音歌曲”应当是人类最早期、最原始的音阶形式。
二、人授和神授传承
《格萨尔王传》是在藏族人民中广泛流传的一部伟大英雄史诗,它以说唱的形式传承于世,是世界上最长的一部史诗。这部说唱史诗结构宏伟、内容丰富、卷帙浩繁,凝聚着历代藏族人民的聪明智慧,代表着藏族文学艺术的最高成就,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我曾先后采集过五六位《格萨尔王传》民间说唱艺人,对它的传承形式一直感到不解。我把它们归纳为人授和神授两种形式。所谓人授,就是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徒弟跟随师傅口传心授、日积月累,逐渐掌握并开始在群众中说唱。所谓神授,就是根据艺人们所讲,他们是通过做一两次梦,或大病一场,梦醒后或病愈后,便能滔滔不绝地说唱《格萨尔王传》的相当部分。我在拉萨采录的女艺人玉梅,便说她是多年前在老家那曲专区索县的一次放牧中,遭遇到一场大雨,淋雨后得了一场大病,病愈后即能演唱数十部《格萨尔王传》。对神授现象,《藏族文学史》将其归纳为托梦、圆光、神授、伏藏等几种形式。《藏族文化艺术》也把它归纳为神授、托梦、转世、圆光、掘藏等几种传承形式。
由于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神授现象愈来愈少了。但是,作为辩证唯物主义者的民族文化学者,对这一现象,是值得深入调查、认真研究、科学解析的。
三、劫富济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