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龙文化浅论
[摘要]中国的龙文化源远流长,中国龙是具有尊贵显荣、能力非凡、利他为善、富有感情等属性的神物之一,实质上是中国人民的追求与愿望的具象与幻化,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价值取向,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象征。这种精神可以给人类世界以欢乐吉祥、爱与和平。
[关键词]龙文化 源远流长 民族精神 欢乐吉祥
2006年末,一个关于是否放弃以龙作为中国形象标志的问题,一度在网上、在报刊电视等媒体中形成热门话题,引发了一场争论。呼吁弃龙的主要理由是西方认为龙是一种充满霸气和攻击性的庞然大物,其形象往往会让部分西方人士武断地产生一些不符合实际的联想,容易招致误读、误解或别有用心的歪曲。尽管这一站不住脚的理由遭到非议,但是始作俑者乃是一位教授,使我们不得不认为对中国龙文化确有梳理的必要。这应当是中国学者、专家、教育工作者和媒体共有的责任。笔者愿就此作~探讨,以就正于方家。
一、中国的龙文化源远流长
中国龙文化的产生时间相当久远。1987年6月,河南濮阳西水坡出土用蚌壳堆塑的身长1.78米、高0.67米的龙,据地质专家考察,属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距今已有6400多年。同时期的文物,还有陕西北首岭出土的“乌鱼纹彩陶细颈瓶”,甘肃甘谷西坪出土的“鲵纹彩陶瓶”,其中都有龙的身影。时间略晚,距今5000年左右的出土文物中,有山西汾陶寺遗址的“蟠龙纹彩陶盘”、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的“玉龙”、辽宁喀左县东山嘴的“双龙首璜形玉饰”。再晚至3000年前,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出土文物中,有8棵神树是当今世上出土体量最大的青铜文物之一。神树树干上嵌铸的龙,一头双身,两条龙身交缠如绳辫。此外,尚有高41厘米的“龙柱形器”、“铜龙形饰”。其后,中国各地出土的文物中,带龙的器皿、绘画、雕刻等便越来越丰富多采而不胜枚举了。
除了地下发掘出来的文物,在中国古代典籍中,记载着大量关于龙的神话和传说。被称为“上古时代的百科全书”、“神话之渊府”的《山海经》有关龙的记载,至少有15处之多,如雷神“龙身而人头”(329页)、首阳山之首“其神状皆龙身而人面”(163页)、竹山“其神状皆人身龙首”(105页)、夏后启“乘两龙”(209页)、“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206页)等。
在元代金履祥《通(钅监)前编》中,作为信史,已有“伏羲氏以龙纪官”的记载“命朱襄为飞龙氏造书契,昊英为潜龙氏造甲历……春官为青龙氏又日仓龙,夏官为赤龙氏,秋官为白龙氏,冬官为黑龙氏,中官为黄龙氏”等。
中国社会进入夜耕文明以后,一直流传黄帝“乘龙上天”的故事。宋代刘恕《通(钅监)外纪》记载着“陈绛氏女日庆都,有赤龙之祥。孕14月而生尧于丹陵”。对大禹则有“禹济江,黄龙负舟”的描写。
随着岁月的推移,龙的故事愈加铺张,愈加融入到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夏末,帝孔甲“天降乘龙”,“潜醢以食夏后”;周末。“褒姒乃王府童妾遭龙?k所生”;汉高祖有斩蛇的故事;唐高祖被形容为“日角龙庭”:唐太宗4岁时,有人说他“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宋太祖被点评为“面方耳园神其相,紫云黑龙显其异”;清世祖之母“孝庄文皇后方娠,红光绕身,盘旋如龙形”。龙被视为神物,神通广大,显贵尊荣,本领高强,非同凡响,因而特别受到帝王的专宠,皇帝被称为真龙天子。皇帝的脸面被称为“龙颜”,心思被称为“龙心”,身体被称为“龙体”,衣服被称为“龙袍”,座椅被称为“龙椅”,皇帝的子孙被称为“龙种”。
在民间的生活习俗方面,春节的舞龙灯给人们带来的是欢乐吉祥;遍布各地的龙王庙以及干旱时的舞水龙,带给人们以丰收的希望。龙文化影响的深入普遍,还表现在有人以龙为姓,以龙为地名水名山名。以龙字为首的名词、成语《辞源》中有237条。
此外,在建筑物、器皿、服饰、食品工艺中塑造龙的形象,绘制龙纹艺术品,更比比皆是。而在民众喜闻乐见的小说、戏剧中。《封神演义》、《西游记》则是全方位地勾勒出了龙王国、龙家族的图谱。
社会进入现代文明后,全球华人还热衷于传唱《龙的传人》,并感到自豪。这充分说明中国龙文化源远流长。
二、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世界上,本来就不存在像龙这样一种生物。那么,龙是怎样产生出来的呢?
据《呼风唤雨八千年上书》的作者庞进先生的研究认为,“中国龙是古人对鱼、鳄、蛇、马等动物和云、雷电、虹等自然天象模糊集合而产生的一种神物。龙的模糊集合过程,起自原始社会的发展与繁荣时期,即采拾经济过渡到生产经济、神物崇拜普遍产生的新石器时代前期,至今约有八千年的历史”。庞进先生以系统的丰富的考古资料和中国社会历史文化无可辩驳的事物为佐证,论证了上述命题的实在性,为中国的龙文化研究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由于龙的幻象、龙的意识产生于遥远的古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