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雪梅消渴3PPT.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邓雪梅消渴3PPT

消渴 成都中医药大学 邓雪梅 一、概念 消渴病是由于先天 禀赋不足,复因情志失 调、饮食不节等原因所 导致的以阴虚燥热为基 本病机,以多尿、多饮、多食、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典型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 * 1.消渴之名,首见于《素问,奇病论》,根据病 机及症状的不同,《内经》还有消瘅、膈消、肺 消、消中等名称的记载。 2.《金匮要略》立专篇讨论,·并最早提出治疗方 药。主方有白虎加人参汤、肾气丸等。 3.《诸病源候论·消渴候》论述其并发症说:“其 病变多发痈疽。” 二、历史沿革 * 4.《儒门事亲·三消论》说:“夫消渴者,多变聋盲、疮癣、痤疠之类”,“或蒸热虚汗,肺痿劳嗽”。 5.《证治准绳·消瘅》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对三消的临床分类作了规范,“渴而多饮为上消(经谓膈消),消谷善饥为中消(经谓消中),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经谓肾消)”。 * 病因: 1、禀赋不足 先天禀赋不足 —— 五脏虚弱 —— 肾阴亏损 —— 阴虚火旺 —— 灼伤津液 —— 消渴。 2、饮食失节 过食肥甘醇酒 —— 损伤脾胃-—— 运化失职—— 积热内蕴 —— 化燥伤津,消谷耗液 —— 消渴。 三、病因病机 * 肺失滋养---肺痨 肝肾精血不能上承于耳目--白内障、雀目、耳聋 燥热内结,营阴被灼,脉络瘀阻,蕴毒成脓--痈疽 阴虚燥热,炼液成痰 血脉瘀滞,痰瘀阻络 脑脉闭阻或血溢脉--中风偏瘫 阴损及阳,脾肾衰败,水湿潴留,泛溢肌肤--水肿 常见变证 * 皮肤溃疡 * 糖尿病足 * * 四、诊断 1.主症:凡以口渴多饮、多食易饥、尿频量多、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临床特征者,即可诊断为消渴病。 2.伴随症状:初起可“三多”症状不著,病久常并发眩晕、肺痨、胸痹心痛、中风、雀目、疮痈等。严重者可见烦渴、头痛、呕吐、腹痛、呼吸短促,甚或昏迷厥脱危象。 3.辅检:查空腹、餐后2小时血糖和尿糖,尿比重,葡萄糖耐量试验等,有助于确定诊断。必要时查尿酮体,血尿素氮,肌酐,二氧化碳结合力及血钾、钠、钙、氯化物等。 * 糖尿病诊断标准 1999年WHO最新标准:具有下列情况之一者既可确诊为糖尿病 1、糖尿病症状+2次FPG(空腹血糖)≥7.0mmol/L(126mg/ml); 2、糖尿病症状+任何时候血糖≥11.1mmol/L(200mg/ml),或OGTT 2h(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11.1mmol/L; 3、无糖尿病症状,除需要FPG≥7.0mmol/L+OGTT 2h≥11.1mmol/L(或任何时候血糖≥11.1mmol/L)外,还需要一次FPG≥7.0mmol/L或OGTT 2h≥11.1mmol/L。 * 五、鉴别诊断 1.与口渴症相鉴别; 口渴症是指口渴饮水的一个临床症状,可 出现于多种疾病过程中,尤以外感热病为多见。 但这类口渴各随其所患病证的不同而出现相应的 临床症状,不伴多食、多尿、尿甜、瘦削等消渴 的特点。 * 2.与瘿病相鉴别; 瘿病中气郁化火、阴虚火旺的类型,以情 绪激动,多食易饥,形体日渐消瘦,心悸,眼 突,颈部一侧或两侧肿大为特征。其中的多食易 饥、消瘦,类似消渴病的中消,但眼球突出,颈 前生长瘿肿则与消渴病有别,且无消渴病的多饮、 多尿、尿甜等症。 * 六、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1.辨病位:通常把以肺燥为主,多饮症状较突出 者,称为上消;以胃热为主,多食症状较为突出 者,称为中消;以肾虚为主,多尿症状较为突出 者,称为下消。 * 2.辨标本虚实:一般初病多以燥热为主,病程较 长者则阴虚与燥热互见,日久则以阴虚为主。进 而由于阴损及阳,可见气阴两虚,并可导致阴阳 俱虚之证。 * 3.辨本证与并发症:一般以本证为主,并发症为 次。多数患者,先见本证,随病情的发展而出现 并发症。但亦有少数患者与此相反,如少数中老 年患者,“三多”及消瘦的本证不明显,常因痈疽、 眼疾、心脑病症等为线索,最后确诊为本病。 * 本病的基本病机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故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为本病的治疗大法。《医学心悟,三消》说:“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可谓深得治疗消渴之要旨。由于本病常发生血脉瘀滞及阴损及阳的病变,以及易并发痈疽、眼疾、劳嗽等症,故还应针对具体病情,及时合理地选用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健脾益气、滋补肾阴、温补肾阳等治法。 治疗原则 * 分证论治 上消 中消 下消 瘀血阻滞 消渴变证 * ·肺热津伤 症状: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舌边尖 红,苔薄黄,脉洪数。 治法: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方药:消渴方。 方中重用天花粉以生津清热,佐黄连清热降火, 生地黄、藕

文档评论(0)

djdjix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