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功夫熊猫》对中国动画电影创意的启示
[摘 要] ??《功夫熊猫》是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元素成功的融合,也是艺术想象和艺术创新的成功之作。这部具有独特个性的动画艺术作品,动画形象丰满,个性十足,给我国动画电影提供了众多的启示:中国动画电影的发展也可考虑将本民族文化和他民族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展开艺术想象,进行艺术创新,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变化。
[关键词] 《功夫熊猫》;动画电影;创意;创新
2008年6月底,一个功夫了得的“熊猫”――《功夫熊猫》的主角席卷了全球电影市场。从卡通片设计与创意的角度而言,《功夫熊猫》的创作者,将熊猫与功夫这两大中国元素结合起来,将中国美术、音乐乃至于烹调、针灸和书法等因素融为一体,以轻松幽默的风格,以纯中华的背景,完成了这一创造。电影中的熊猫阿宝,大腹便便,憨态可掬。
一、《功夫熊猫》的形象设计
《功夫熊猫》中阿宝这个形象的设计,受到许多人的指责,其实,影片创作者是从善意出发创作角色的,不像过去好莱坞电影往往将华人当作负面角色;同时美式的幽默对白已经为人们所熟悉,包括对熊猫身材的揶揄,是现代人常用来自嘲或开玩笑的话题,丝毫没有嘲笑中国人的意思。而且就是这么一个自己躺到地上都不想起来的家伙,居然能够成为“龙战士”,击败邪恶的“豺狼”。虽然整个故事框架老套,但是角色的新鲜组合与前所未见的中华元素大整合,特别是导演巧妙借用许多港产功夫片――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经典片到近年新片的创意推陈出新,使华人观众都能露出会心的微笑。而且,有的网站报导,这个熊猫形象的设计者,也是中国人魏照平。“魏照平,广东揭阳人,1982年毕业于我校舞美系,并留校任教六年。1987年,他前往美国深造,入读尔湾加州大学。1990年获取艺术硕士学位。先后任教于耶鲁大学及尔湾加州大学。曾多次在中国和美国举行联展和个展。多家报社及美术刊物发表艺评及其作品,好评如潮。代表作:《春到客家寨》《新港松柏》《秋》《长城》等。他擅长风景画,在构图和用色上都能创出独特风格,备受赞誉。魏照平由于美术基础知识扎实,视野开阔,思维活跃,长期受聘于美国洛杉矶的好莱坞著名的‘梦工厂’。在该工厂的三位元老史蒂?┓?#8226;斯皮尔伯格、杰弗里#8226;卡芩伯格和大卫#8226;格芬出色的影片制作技术和对公司的经营管理下,魏照平的优秀艺术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发挥。据魏照平本人介绍,轰动全球的动画片《功夫熊猫》,就是由该工厂制作,魏照平自己则担任了其中的形象设计创作师。”为了这部佳作,耗时4年,三易导演,最后功夫不负有心人,影片获得了成功。
再回看中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动画电影就率先起步,拍出了一批好片子,动画水平居世界最高水平。1960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引起了全球的轰动,为中国动画电影争取了一片天地,从此水墨动画被称为“中国学派”。80年代,中国动画电影已经用完了自己的资源,江河日下。虽然动画人奋起抗争,如1999年邵氏公司模仿迪斯尼公司风格,制作了《宝莲灯》,虽然题材老旧,创新手法不多,但仍轰动一时。然而这部片子没有拯救中国动画。
《功夫熊猫》作为一部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动画电影,面对它的设计者,我们不能不对中国动画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前途产生忧虑。其实中国并不是没有设计人才,也不是没有基础。归根结底,是我们的思想不够解放,创新意识不强,没有人才发挥作用的体制和机制。特别是很多40多岁的中国人都突然爱看一部动画片《功夫熊猫》,颠覆了国人原来对动画的定位。那么这是为什么呢?因为“80后”的审美情趣已经发生的变化。伴随电视机普及、日本动漫“侵入”而成长起来的这一代人,从来没有把自己和动漫的联系切断,也许因工作繁忙造成疏远,但不是因年龄而“划清界限”。在香港的公共电梯里,公益广告贴纸上,麦太牵着麦兜的小猪蹄,笑眯眯地在操作界面旁提醒:注意乘坐安全哦!可见,成熟的动漫形象深入人心,大人、小孩都喜闻乐见。电视上积极发言的专家们也终于得出类似结论:原来动画片不是给15岁以下儿童看的。只可惜这个结论是美国人让我们得出来的,而不是我们自己。
二、中美动画创意与设计的比较
(一)想象力丰富的美国动画
《功夫熊猫》可以说是美国人融合东方文化的代表,同时影片还潜移默化地表达和渗透出了美国的本土文化。影片武打动作设计也相当流畅,甚至很有点写意韵味。单纯就这一点而言,就已经远远超过很多国内的半生不熟的片子。熊猫的性格诙谐,招式也就更神似成龙的风格。还有那些在方寸之间腾挪变化(如斗筷子),实在相当有武侠文化的神髓。很多人都感到相当地吃惊和意外。另外不由得想起了国人担纲的忍者神龟。同样是兄弟阋墙,神龟的天台之战有点意思却无法尽兴,无论是动作还是镜头都令人有放不开手脚的感觉。看看现在这一场动物大乱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