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半是隐士半画师
记得作家郁达夫曾在一篇文章中说过:杭州有两多,即蚊子与和尚多。此说尽管有些戏谑与调侃的味道,也确乎道出了那个时代杭州水多蚊众香火盛的特色。但作为文化人的他却忽视了最重要的两多,那就是金石篆刻家与书画家众多这一颇值得研究的奇特的文化艺术现象。
钱塘自古繁荣,杭城从来文盛。的确,在国内很少有一个城市能象杭州这样,并存着有天下第一名印社之称的百年老字号西泠印社与实力赫赫名闻遐尔的中国美术学院这两大资深的学术团体与教学研究机构。前者使杭城成为饮誉海内外的印坛重镇,后者则使杭州成为大师荟萃、名家云集的中国书画集聚中心。两棵大树交相辉映,相互衬托。有这两大制高点,再加上近现代涌现出来的吴昌硕、黄宾虹、李叔同、潘天寿、吴之、王个、诸乐三、马一浮、丰子恺、张宗祥、沙孟海、唐云、钱瘦铁、陆俨少等如众星一般璀璨耀眼的大师巨擘。杭州金石篆刻、书画艺术积淀之深厚,执刀砚墨风气之兴盛,薪火相传,代有人出之优势,便可想见一般了。因此,就得天独厚的艺术氛围而言,生活在杭州的书画家是幸运的,同时,生活在杭州的书画家要想在艺术上取得一席之地也是谈何容易!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能在杭州打响的书画家,一般而言即可在全国畅行无阻矣!……
鲁石先生,作为潘天寿、吴之、诸乐三、陆维钊等名家的嫡传弟子,自然成为这些大师艺术的薪火传人,同时也使他成为当代中国实力派画家中的重要一员。
鲁石,原名杜冰、杜广廉,是一位典型的山东汉子。他60年代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有幸直接受教于潘天寿、吴之、诸乐三等大家。多年的艺术浸染加上他的刻苦自励,使他兼有北派的粗犷豪爽与南派的细腻精致特点,这不仅体现在他的为人处世中,更淋漓尽致的体现在所他创造的艺术作品中。
人常说,凡事都讲究个缘分。又说,缘乃天定,分则人为。看来此言不虚。大约在12年前一个隆冬,笔者在鲁西南鲁石先生的故里即有幸拜赏过其人其画,当时即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此后一别,便如黄鹤一去般销声匿迹,了无音讯。这世上之事,有时真是飘忽难定。12年一晃,即如白驹过隙般过从指缝中溜走。前几年我受杭州文化的诱惑只身南下,定居在这湖光山影之中。而此时的我也由当年的毛头小伙子,渐行渐近地步入了人生的中年旅程。在一次翻阅美术类报刊时,不经意间我又获悉了一些鲁石先生的信息。十余年来音讯隔绝,莫非这位隐士已重视江湖?!……2003年10月10日,鲁石大型国画展在浙江省展览馆隆重开幕。开幕式当天不想去凑热闹。次日,便忙中偷闲悄悄地赏读了一下我这位久未谋面的山东老乡的大作。见面以后,经过叙谈很快便对上了号。此时的鲁石先生尽管多了一些岁月的沧桑,但总的说来仍不失当年的风采。此鲁石即彼鲁石也,然观过画作以后又强烈感受到彼鲁石非此鲁石也!
的确,很久以来没有看到如此酣畅淋漓、如此痛快过瘾的画展了。统观其画作,无论是丈二匹巨制,还是遣兴小品,除了一如继往传承发扬着浙派大写意花鸟画的优秀传统外,又自出机杼、匠心独运出诸多令人过目难忘的闪光之处。在笔墨色彩的纵横交错之间,处处充溢与流露着清新苍秀,潇洒酣畅,气势磅礴,汪洋恣肆的艺术张力与强烈的个性意识!尤其是巨幅梅花作品,铁勾银划,虬枝苍干,布局奇特险峻,落笔大胆泼辣,章法严谨不苟,充分显示了其扎实的艺术功力。其菊花与墨竹也是大开大合、收放自如。真正如著名美术史家王伯敏先生所言,鲁石之作大笔大势也。即使是逸笔草草的案头小品,也绝非玩弄笔墨的小家碧玉,而是一扫脂粉与香艳之气,有笔有墨,有线有型,加之错落有致的题款,尺幅之间透着一股奇趣逸生的文人气息。其激情的率真流露,意境的奇思妙造,的确给人一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与视觉冲击力!
一别12年,此鲁石的确非彼鲁石也!这十余年多来鲁石先生还是抱着十年面壁图破壁的信念,以隐士般的心态笃志苦修,愿坐冷板凳、甘耐大寂寞,十年磨剑,殊非易事也!眼下,受世俗影响,一些书画家把功夫下在了书画之外,热衷于交际与炒作,争先恐后地走出书斋室画家,书画家实际上已演变成了书画活动家。这对书画艺术而言,不知是幸耶,抑或是不幸?读万卷书还需行万里路。鲁石先生先后用了20年的时间,足迹遍及祖国的名山大川。他以造化为师,代山川草木之言,撷神州之精华,蕴艺术之底气,韬光养晦,厚积薄发。或许是这位鲁西南汉子受家乡水泊梁山好汉的影响,远离故土经年,其性情中仍不失豪爽与侠义。南北交汇,齐鲁文化与吴越文化相融,加上他多年的悟道与历练,绚烂之极过后,使他更多了一些平和与恬淡,正是这种难得的心态使其逐步成为当代中国画坛中一位自立门庭的写意花鸟画家。恰如已故著名书画家赖少奇所言:鲁石的画,有吴昌硕、潘天寿、吴之之灵,苍劲有力,很有大家风范。
的确,近些年,鲁石过着半是隐士半画师的生活。在半隐半现当中,其作品在国内外引起了较大反响,许多收藏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