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筚路蓝缕 以启山林.docVIP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筚路蓝缕 以启山林   编者按:作为碑派书法的先锋人物,书界对邓石如艺术之研究,历来多偏向于对其篆隶书和篆刻方向的探究或进行大格局的史料整理。当今随着书法研究的深入,我们需要在更深刻的层面和更微观的方向上去了解邓石如的艺术共性和卓越的艺术成就。邓石如以一介布衣之身从纯艺术的角度打破了历来“书家在朝不在野”的传统,并能独开生面,引领潮流,尤其是其职业化书家的艺术实践和楷书创作上由唐楷转向对六朝楷书的开创性取法一直对民国及近现代书法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在当代书法热潮方兴未艾之际,书家队伍也逐步地显现出职业化的倾向,因而本文试从邓石如职业化书家的角度出发,具体到书论界少有涉及的邓氏楷书之艺术成就和意义上来做一浅近之剖析,力求能在对邓石如艺术研究深化的同时,对未来的书法发展起到积极的借鉴意义。      有清270余年,皖人士能天赋诡异之才,创开一代之风气者,经学则有戴震,佛学则有杨之会,而书法则石如也。其尤也,其聪明才力足使千人皆废。邓石如作为清代著名的书法家,身体力行,力开碑学之新风,在赵董帖学式微之际突发金声玉振之音,开启山林,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和引领风范之业绩,近代书学界亦多有褒扬。沙孟海在《近三百年的书学》中说:“清代书人,公推为卓然大家的不是东阁学士刘墉,也不是内阁学士翁方纲,偏是那位藤杖芒鞋的邓山人。”然而随着其门人包世臣及后世力倡碑学大旗之康南海对先生的艺术定位和推波助澜,其影响已至空前。但对邓石如艺术之研究,历来多偏向于对其篆隶书和篆刻方向的研究或进行大格局的史料整理。当今随着书法研究的深入,我们需要在更深刻的层面和更微观的方向去了解邓石如的艺术共性和卓越的艺术成就。邓石如以一介布衣之身从纯艺术的角度打破历来“书家在朝不在野”的传统,并能独开生面,引领潮流。现在,在当代书法三十年的发展热潮中,书家队伍也逐步在显现其职业化倾向,因而本文试从邓石如职业化书家的角度出发,具体到书论界少有涉及的邓氏楷书之艺术成就和意义来做一浅近之剖析,力求能在对邓石如艺术研究深化的同时,也会为我们当代的书法艺术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      至于邓石如的楷书之艺术成就,我们从史料之记载可以知道,包世臣在其《艺舟双楫》中把清朝书家之成就逐一评介,并划分为神、妙、能、逸、佳五品,其中将邓石如的真书列入妙品,草书列入能品,行书列入逸品。包氏所谓妙品就是“酝酿无迹,横直相安”,比将其篆隶列入神品的“平和简静,遒丽天成”,自有一定差距。也就是说他把邓氏篆、隶列为第一等,真书列为第二等。值得注意的是,包氏在《国朝书品》中就是把属于妙品的楷书也仅仅推崇邓石如一人。包氏认为,自唐武德以后精气所钟,百年来书学能自树者,莫或与参。这当然有作为学生对先生的崇敬之意,但也足见其楷书成就是具有相当高度的。而后世研究者并没有对邓氏楷书做过专门的探究,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一般资料的流传,邓氏的楷书是源于六朝碑版的,是与清代楷书习唐之风迥异的,但作为研究者来说,我们还不能简单地去下结论,而应把其楷书的成就放到对其全面的艺术实践中去考察,了解邓石如为什么会回避唐楷而直取六朝,邓氏楷书对当朝及后世有哪些开创性意义。所以我们有必要对邓石如书风的形成原因先做点简单的梳理工作。   邓石如原名琰,因避清帝讳,而以字行,更字顽伯,号完白山人,又号古浣子、笈游道人、龙山樵人、凤水渔长。安徽怀宁白麟坂人。生于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四月,卒于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十月,年63岁,遗著有《铁砚山房稿》一卷。邓石如生长于康、雍、乾三朝,其艺术上的成就和艺术风格的形成是有多方面原因的。魏晋以来千余年的中国书法一直受“二王”书风的笼罩,唐、宋、元、明的书法发展史实际上就是王氏书风的延续史,虽然代有名家圣手,但多是帖学一脉相承而无突破。尤其是前清三代,由于受皇帝的重视,而视赵、董书风为圭臬,“二王”帖学的畸形发展和科举制度带来的馆阁体书风的盛行使得传统帖学书法逐渐走向式微,也客观上为邓石如高举碑学大旗的书法实践带来了成功的机缘。另一方面,大批汉学家对古籍的整理编辑和出版,引导乾、嘉时期经学考据之风大盛,在取法资料和治学思想上都为邓石如的书风形成提供了可能。据《完白山人传》记载,邓石如与戴震麾下之经学家程瑶田、金榜等交游甚契,互为师友,与李兆洛、罗聘等一代文士亦有很深的友谊,程瑶田曾将所著学书五篇送与山人,使山人“始获主张”。可见邓石如书风是受到经学和文学之影响的。乾嘉学派在治学上强调“无一字无出处,无一字无来历”,力戒空谈的实证之风深深地影响了邓石如的艺术实践,所以邓石如在学书之始就与赵、董和馆阁书风相对立,力图搜求民间碑帖以求实证,以独立之思想做惊世之学问。经学家阮元历二十年之考据写出了《南北书派论》和《北碑南帖论》,大力倡导碑学思想,“望颖敏之士振拔流俗,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