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义视域下对库切《福》之解读.docVIP

存在主义视域下对库切《福》之解读.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存在主义视域下对库切《福》之解读   [摘要] 在国内学界,对库切《福》的研究性评论仅限于文章中出现的几个代表性人物,如对苏姗?巴顿、星期五及福的评论,而忽略了一个极具象征性特点的人物――库切笔下的鲁宾逊?克鲁索。本文尝试运用加缪、瓦特等存在主义理论对《福》中主人公克鲁索进行解读,旨在从纵深处挖掘作品中所蕴涵的对人的精神归宿的哲学思考;并以彻底的怀疑论与敏锐的政治责任感为基点,对库切的《福》从存在主义视角进行解读,能够揭示出该作品以往被忽视但却颇为重要的方面。   [关键词] 库切;《福》;克鲁索;存在      库切1986年出版的小说《福》是对18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家笛福的经典作品《鲁宾逊漂流记》的再度创作,库切借鉴了笛福的写作风格,以一种特殊的手法模拟再现了笛福现实主义小说的重要元素。《福》这部作品虽然脱离了南非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但所表现的仍然是库切一直所关注的问题,如个体存在、人与自由、人与政治等,这些宏大命题在这部小说中通过写实的笔调、舒缓的叙述都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存在主义思潮在很多方面都沿用了20世纪晚期的理论模式,尤其在摒弃绝对性方面,着重强调存在性、自由性与自我决定性,具体体现在对意识形态、语言等的阐释上。存在主义理论能帮助读者更好地阐释《福》中早逝的神秘人物鲁宾逊?克鲁索,尽管在小说的前1/3篇幅中这个人物就已经死去,但他的影响却是贯穿全书始终的。克鲁索可以被看成是库切的翻版,他和库切一样,都处在一个漂浮不定的矛盾位置,从这个意义上说,剖析了人物克鲁索,也就等于重新审视并剖析了作者库切。      一      和原型笛福的鲁宾逊?克鲁索相比,库切在《福》中加入了更多的现代主义元素,进一步运用了他所阐述的现世化观点。在《福》中,我们可以感到库切的故事其实就是20世纪人类境况的寓言,更具体些,是南非的白人自由主义者的寓言。作为一名南非的白人知识分子,作者库切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一方面他享受着作为白人的种种特权。另一方面又对产出这种特权的种族隔离制度深恶痛绝并大肆批判。《福》中的克鲁索代表着存在主义者,更代表着库切本人――作为种族隔离者的后代,是殖民主义制度的行使者同时又是批判者。库切本人也曾多次指出自己作为一名白人作家在南非所处的夹缝地位是多么的困窘。尽管这样,库切依然笔耕不辍。贝克特式的写作悖论“注定失败的前行”可以说是存在主义哲学的核心,也是《福》这部作品的创作核心所在。库切的克鲁索被冠以“缺乏能量,没有想象力与欲望的迟钝农民”的形象(w1Iite 118),这和笛福笔下精力充沛、雄心勃勃、富有使命感的主人公克鲁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福》中克鲁索的消极看法源于女主人公巴顿来荒岛后的第一印象。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当巴顿经历了所谓“文明”世界的残忍与动荡之后,她又重新审视了克鲁索,得出了完全不同的结论。开始的时候,她觉得克鲁索木讷、专制,甚至从不进行道德反思。然而。她通过仔细观察后得出,事实并不尽如最初的判断。尽管巴顿曾这样总结克鲁索“他在他的孤岛上渐渐变老……与此同时,他的视野也变得如此狭隘,远不如我们的视野宏观、宽广。”她怎么也搞不清楚,那对她来讲空洞乏味的大海和天空,克鲁索却能迷失在其中帐然若失沉思良久。而当巴顿经历了世事沧桑之后,方才顿悟不是克鲁索而是自己的视野太过狭隘。   随着文章的展开,巴顿叙述的不可靠性逐渐显露出来。文章刚开始时,克鲁索被描述成一个“暴君”:他曾说过“只要你住在我的屋檐下,就要唯我马首是瞻!”(20),但根据《福》后来的叙述,读者可以发现,克鲁索其实并没有去干涉巴顿的自由,甚至连梯田的修建工作都没有让她参加。克鲁索对待星期五的态度同样非常模糊:尽管根据巴顿的叙述,克鲁索强迫星期五参加修建梯田的工作,但星期五却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当奴隶的自由。就像巴顿所说,对星期五的怪异举动克鲁索从未横加干涉:“克鲁索叫他‘忧郁者’,星期五会没有任何理由地放下工具,消失到岛上某个角落,然后几天后回来继续他手头的日常工作,就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似的”。(78)而且,后来巴顿也承认“据我说知,克鲁索从未惩罚过他。”(98)的确。他对星期五的统治原则其实就和对待荒岛是一样的,用的都是最低纲领;克鲁索解释道:“岛上其实没有什么原则,只有一条:我们要生存,这就是命令。”(36)在巴顿带着星期五回到英伦岛之后,她试着记叙下她在岛上发生的故事。但就像萨特所阐述的,语言其实根本就无法重现历史的真实。巴顿宣称无论她还是福先生都痛苦地想要重现真实,但都以失败告终。   巴顿的失败在某种意义上正是映射了读者想要了解巴顿本人经历的不可能性。这种根源难觅的境况使得库切小说的读者关于同一事件要面临多种不同的版本:福的、巴顿的、克鲁索的等。就像萨特在《恶心》中提到:历史的真实不可能得以完全地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