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从分裂到统一隋唐盛世的形成
唐太宗「貞觀之治」 627至649年在位 知人善任,虛心納諫,民生富足,社會安定,史稱「貞觀之治」 平定東突厥,西北君主 向太宗上「天可汗」尊號 以文成公主嫁給吐蕃王松贊干布,加強了漢、藏兩族的關係 唐高宗時的向外發展 向東平定朝鮮半島,設「安東都護府」 白江口之役大敗日軍 平定西域,使唐朝的勢力達到中亞地區 隋唐盛世形成的背景 三省六部制 府兵制 西魏宇文泰所創 兵區:折衝府,擇要設置,以關中最為密集 兵源:選自兵區家富而體健的丁男。不必負擔徭役,需自備衣食武器 任務:有事出征、輪流「番上」 特色:1.兵農合一 2.兵不為將有 安史之亂 時間:755~763年 背景:玄宗晚年寵愛楊貴妃,荒於政事,加以府兵敗壞,任用胡人為兵帥 安祿山、史思明等人自范陽舉兵叛亂 叛軍先後攻陷洛陽、長安,在華北地區燒殺擄掠 為郭子儀、李光弼等大將率唐軍與大食、回紇援兵所平定 唐朝中後期的亂事 隋煬帝 604至618年在位 開皇九年(589),文帝命其指揮大軍滅陳 興修通濟渠、永濟渠、江南河等運河 興修馳道 興修長城 三次遠征高麗 數度遊巡江南 隋唐的三省制度 三省制度是權責分明的制度,凡遇軍國大事,先由中書舍人各書意見,經中書侍郎、中書令審議,然後進呈皇帝畫可再下詔書。詔書頒下之後,門下省給事中、黃門侍郎可以封還詔書,或是駁正詔書的缺失,這是審議制度。最後,執行任務的是尚書省。 隋唐的三省制度 中書與門下兩省不免在公務上各持己見而發生爭執,唐太宗為了補救此一缺點,乃設「政事堂」於門下省,以期協調。 三省制的精神,一方面在謹慎處理國政,一方面在使君主與權臣都不能獨斷。因為每一個意見都經過中書與門下兩省官員審議,天子不得輕易改動,換言之,天子也不能專斷國政。 隋唐的三省制度 武后當國期間,引用文學之士密參國政,以分宰相之權,然後事無大小,都由武后決斷,詔令不經審議,即付實施,破壞了三省制度。中宗、睿宗時代對於三省制度的破壞更甚,直至玄宗開元初年才恢復舊觀。 安史亂後,三省漸成君主的諮議機構,極少能行宰相的職權,大權旁落樞密使。樞密使常由宦官擔任,造成唐朝中葉以後,宦官專橫的原因。 比較北周、唐初的府兵 北魏的均田制 是由北方已實行的計口授田制度演變而來,當時北方人口大量遷徙和死亡,土地荒蕪,土地的所有權十分混亂。 在北魏孝文帝的時候,為了防止豪強的兼併,所以按李安世的建議實行「均田制」。從太和九年(485)頒布實行「均田制」的詔令,其主要精神是政府按照戶、口授田,原則上一戶(一夫一婦)百畝,並以此為課稅的基準,其徵收的標準為「一夫一婦帛一匹、粟二石」 均田制度等於是土地公有(露田)和私有(桑田)的折衷措施,北齊、北周仍繼續實行。 北魏的均田制 1.露田方面:男15歲以上給40畝,女20畝,奴婢也可以有露田,但只能種穀物,不准買賣,死後把田地還給政府。 2.桑田方面:給每人20畝,作為自己的財產,不用還給政府,也可以買賣。 3.奴婢授田與良人相同,牛一頭授田30畝,限4牛。 4.土廣民稀處,如果民有餘力,政府可暫借土地任民超額耕種,以後人口增加或有新遷戶來,再依制授田。 5.官吏給田,刺史15頃、太守10頃、治中及別駕8頃,縣令及郡丞6頃。離職時移交下任,不得轉賣。 北魏、隋、唐均田制的比較 府兵制的敗壞 自唐高宗時起,戰事頻繁,府兵無法按時「番上」,且負擔過重,逃亡事件層出不窮。唐玄宗開元十一年(723),廢止了番上宿衛制度,府兵由政府撥發資糧、武器,衛士改用招募;開元二十五年(737),又擴大招募壯丁,補充邊防兵力;此後,府兵不再揀補,中央的禁衛軍與邊防鎮兵全由招募而來的雇傭兵組成。玄宗天寶八年(749),政府終於頒布停止府兵制的命令。 唐代的募兵制 產生背景:從唐高宗時起,作為府兵制經濟基礎的均田制日趨破壞,因土地被兼併而淪為佃戶的府兵,已無法負擔個人所需軍事裝備。加上番上宿衛不依期更代,軍官歷年不遷,宿衛府兵多被役使,漸為社會所輕視,於是府兵之家紛紛逃亡。 玄宗開元年間,只得另行招募強壯之士十二萬,充任宿衛,稱做「長從宿衛」,後改名「彍騎」。天寶年間,彍騎漸廢,藩鎮所領募兵日強。安史之亂以後,形成藩鎮割據之局,中央所賴,唯有禁軍而已。 唐代設置節度使的原因及結果 唐初邊疆設有重兵戍守,邊區安定。睿宗時,為了防禦吐蕃、突厥、契丹軍隊的襲擾和控制邊區各部族,在幽州和涼州建立軍事重鎮,開始設立節度使,到了玄宗,先後設立了十個節度使,是為適應邊防的軍事需要。起初節度使只管軍事,後來兼管屯田、營田、水陸轉運、監察地方官等工作,等同軍權、民權、財權集於一身,專制一方,最後形成尾大不掉,對抗中央的局面。 安史之亂路線圖 黃巢之亂的起因及影響 1.原因:僖宗即位時正是連年災荒,農業經濟破產,百姓生活艱難,而地方官吏為了本身的政治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最佳实践区自荐参展案例征集公告-oecdorg.pdf
- 2010年同济大学示范性全英语教学课程申报表.doc
- 2010年高考文言文阅读题汇编暨答案详解-三名工作室.doc
- 2011年全球华人无损检测高峰论坛中国大陆无损-无损检测资讯网.pdf
- 2011福建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纲要生物.doc
- 2011年湖南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试验室安全管理平台.ppt
- 2012年下半年广东退役运动员.doc
- 2012年秋季进修班中国民族民间舞a班-hs3.doc
- 2012高考语文一轮复习6辨析并修改病句考点突破全套-魏老师教育.ppt
- 2013年12月cbcsd资讯-中国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