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法典法人性质的定位-中外法学.PDFVIP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论民法典法人性质的定位-中外法学

论民法典法人性质的定位 法律历史社会学与法教义学分析 谢鸿飞* 摘 要 法人性质的定位是民法典法人立法体系化的理论前提。拟制说以公司为原型, 造成了法律对法人的过度控制,戕害了自然人与他人联合的天然意愿,最终反而背离了人本主 义。实在说以传统共同体为原型,保障了个人结社的自治权,但逻辑上排除了国家对法人的调 控 ,而且始终没有成功论证团体意思的存在。拟 制 说 已不适应法人类型复杂、功能分化、作用 突出的现代社会情势,实在说也需通过法人组织化、程序化的意思形成过程、内部组织设置和 权力分配机制的特性来强化其合理性。我国民法典应以实在说为基础,承认法人是社会行动 的基本单位,重点规范法人的团体性要件,并确认法人全面的法律能力。同时,在法人人格否 认等制度设计上吸纳拟制说。 关 键 词 法 人 实 在 说 ;法 人 拟 制 说 ;法 人 人 格 权 ;法 人 侵 权 ;公司社会责任 一、问题:法人性质理论有无意义? 罗马法的卓越贡献之一,是实现了自然人与法律人格的分离,自然人以外的多种事物,如 动物、船只和组织体等,都可以享有法律人格。但是,经过自由意志哲学和人文主义观念的洗 礼后,各种物不再具有人格,法律人格中最复杂的问题就成为 —— 法人何以成为民事主体?拉 德布鲁赫就指出,法人应否和自然人处于同一价值位阶,在法哲学上至今依然悬而不决。〔1〕 *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 〔1 〕 参见(德)拉德布鲁赫 :《法学导论》,米健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 7 年版,页 63 。 北大法律信息网/ 北大法宝/ 哈特甚至认为,“什么是团体 ”这一 “永远使人困惑的问题 ”不应讨论。〔2〕 大陆法系第一个使用 “法人 ”术语的学者是胡果,但法人性质理论源于萨维尼提出的拟制 说。在德国,法人性质理论争议始于 1868年,以基尔克对拟制说的批判为标志,在德国民法典 制定时期达到高峰。在英美,几乎没有任何一个欧陆法学问题,像法人性质理论一般被热捧。 1900年,梅特兰迻译了基尔克有关团体法的作品,激发了英美学者对法人性质的热议。⑴ 从 彼时法学家的揶揄中,可窥见其盛况之一斑实在说的追随者拼命夸大法人性质的重要性,以 使自己像立法改革者那样担当重任,将法律世界从中世纪迷信的奴役中解放出来。”〔4〕 然而,德国民法典通过后,这一争议逐渐淡出。1920年前后,这一学说在美国亦尘埃落 定。〔5〕德国与英美的主流学说均对法人性质存而不论,法律实践也改采实用主义态度。德国 将“法人”理解为民事权利义务的归属主体,是一个纯形式的、工具性的法技术概念,〔6〕法人性质 理论甚至也被视为全然“无益”的。〔7〕日本学者也有类似观点,认为法人性质理论只是在个人 主义法制的特定历史情景中有意义,在法人如火如荼发展后,到底哪种法人性质理论正确的设 问,“只会误导对法人的理解”。〔8〕美国一度也不再依据公司性质的学说来决定案件的结果,转 而主张公司人格取决于个案情境,〔9〕因为抽象的公司性质理论对解决具体问题毫无意义,〔10〕 公司性质的每种理论都可以服务于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宗旨。〔11〕我国学界亦受“无益论”影 响。〔12〕凯尔森的纯粹法学甚至完全消解了法人性质的法律意义:法人与自然人人格化的基础 都是法律构造,两者均系“法”人,〔13〕任何有关法人的“本质承诺”都没什么价值。 “无益论 ”的另一个理由,是很难用单一本质阐释各种类型的法人,即使勉强提炼一种学 〔2 〕 H.L.A.Hart,“Definition and Theory in Jurisprudence ”,70 Law Quarterly Review 37 (1954). 〔3 〕 梅特兰摘译的是基尔克团体法作品中的中世纪历史部分,英文名为《中世纪的政治理论KOtto .F. v. Gierke,Political Theories of the Middle Age, F. W. Maitland trans.,1900.)。在美国,弗洛伊德 (Ernst Freund) 1897 年的《公司的法律性质 》(Th e Legal Nature of C

文档评论(0)

laolao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