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败血症--儿科学基础ppt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新生儿败血症--儿科学基础ppt课件

儿科学 主编 唐建华 第三章 新生儿和新生儿疾病 第十节 新生儿败血症 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郑惠 新生儿败血症-概述 病原体侵入新生儿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造成的全身感染 其发病率及死亡率较高,尤其是早产儿 活产婴儿1-10%、极低体重儿达 15-20% 全身症状 “六不”:不吃、不哭、不动、体温不 升、体重不增、黄疸不退 局灶症状 皮肤疖肿、脐炎、睑缘炎、甲沟炎等 中毒症状 休克、 肝脾肿大、瘀点、腹胀、贫血 合并症 脑膜炎、肺炎、腹膜炎、尿路感染 硬肿症、DIC、中毒性心肌炎 外周血象: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 细菌培养:血培养、尿培养、脑积液培养 其它: C反应蛋白、血沉、分子生物学检查 外周血象 白细胞总数<5×109 /L或>20× 109 /L 中性粒细胞杆状核细胞所占比例≥0.20 出现中毒颗粒或空泡 血小板计数<100×109 /L 病原学检查 细菌培养:血、脑脊液、尿、脓液培养 病原菌抗原检测 C反应蛋白:6~8h内升高,8~60h达高峰 感染控制后迅速下降 微量血沉: ≥15mm/h 抗生素应用 合理选择抗生素 早期、足量、静脉给药、联合用药 疗程:一般为7~14天;G+菌2周、G-菌3周 重症和化脑延长疗程 注意药物毒副反应 静注免疫球蛋白 每日300mg~500mg/kg,3d~5d 换血治疗 重症患儿可行换血治疗,换血量100ml~150ml/kg 输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明显减少者,可输粒细胞1×109/kg 对症治疗 清除感染灶 纠正酸中毒和低氧血症 积极治疗休克和DIC 减轻脑水肿,控制惊厥 * 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 病因及发病机制 1 临床表现 2 辅助检查 3 诊断和治疗 4 第十节 新生儿败血症 病原学 国内:葡萄球菌最常见、其次为大肠埃希氏等G-菌 机会致病菌:表皮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克雷 伯杆菌、肠杆菌、产气荚膜梭菌、空肠弯曲菌 幽门螺杆菌 美国:B 群链球菌(GBS)、李斯特菌 病因与发病机制 新生儿免疫特点 --- 非特异性免疫 皮肤黏膜薄嫩-屏障功能差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吞噬作用弱 中性WBC量少、功能差 血清补体浓度低、激活能力差 白介素低、细胞因子少 病因与发病机制 新生儿免疫特点 --- 特异性免疫 IgG:胎龄越小,IgG含量越低,易感染 IgM、IgA:不能通过胎盘,新生儿体内 含量低, IgM低易患G-菌感染, IgA低 易患呼吸道及消化道感染 T细胞:初始状态,产生细胞因子低 病因与发病机制 宫内感染 产时感染 生后感染 新生儿败血症-感染途径 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表现 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表现 新生儿败血症-实验室检查 新生儿败血症-实验室检查 新生儿败血症-实验室检查 高危险因素 临床症状体征 周围血象改变 C反应蛋白增高 确诊:血培养 新生儿败血症-诊断 对症治疗 免疫疗法 抗生素治疗 支持疗法 新生儿败血症-治疗 保持适宜的环境温度 供给充足的热量 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支持疗法 新生儿败血症-治疗 新生儿败血症-治疗 免疫疗法 新生儿败血症-治疗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2017me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