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医学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冬病夏治——三伏贴 何谓“冬病”  “冬病”,顾名思义,是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变,此类疾病都有虚证、寒症的共同特点,患有“冬病”的人多属于阳虚体质,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老年畏寒症以及属于中医脾胃虚寒类疾病等。 阳气不足,是“冬病”的最基本病机。 缘何“夏治” 自然界夏季阳气最旺,人体的阳气在夏天也达到最高,尤其是三伏天肌肤腠理开泄,选取穴位贴敷,药物最容易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能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所,祛除体内陈寒,并为机体储备阳气。阳气充足则疾病易发季节不易被寒邪所伤。使人体各部的功能得以保持协调和相对的平衡。 冬病夏治的理论依据 从阴阳五行论冬病夏治 从冬至开始,阳气开始复生,阴气开始消退,到夏至,阳气的盛复达到了顶点,同时阴气的消退也趋于尽头;从夏至开始,阴气开始复生,阳气开始消退,到冬至,阴气的盛复达到了顶点,同时阳气的消退也趋于尽头。根据阴阳制约关系,在夏季三伏天,阳气最旺和体内寒凝之气易解之时,扶益阳气,可达到祛寒目的,从而使失衡阴阳达到稳态。 冬病夏治的理论依据 从四时气候论冬病夏治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黄帝内经》即有记载,一年之中节气更迭:春温、夏热、长夏湿、秋凉、冬寒。人体脏腑、气血,随着节气变化,也会随之发生顺应改变,出现周期性盛衰。夏天乃一年中阳盛阴衰之季,而“三伏”又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季节,人体的阳气也随之达到顶峰,此为恢复人体阳气最佳时机,此时以阳克寒,驱散患者体内的阴寒之气,将冬病之邪消灭在蛰伏状态,从而可达到“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的理论依据 从体质与治疗论冬病夏治 冬病病人在冬季由于寒气太过而致病,即使到了夏至阳气至盛之时也未能消退,此时若补益阳气则可以有效克制体内阴寒之气。一可采用辛温药,温阳祛寒,以消除冬病的病根。二采用“随而济之”的补法,即在“夏至”以后,阳气渐去之时以温阳之药随而济之,起到助阳的作用。 何谓三伏天? ??? “三伏”是我国农历中的一段时节,是每年最热的时间。三伏的时间不固定,须根据24节气和历法的“庚日”来确定,具体说: 头伏,是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开始的10天; ??? 中伏,是夏至后第四个庚日开始的10天或20天; ??? 末伏,是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开始的10天。 2016年三伏时间表 初伏 7月17日(周日)—7月26日 中伏 7月27日(周三)—8月05日 润中伏 8月06日(周六)—8月15日 末伏 8月16日(周二)—8月25日 何谓三伏贴 三伏贴是冬病夏治的方法之一,它是在三伏天对穴位进行药物贴敷的一种治疗方法,属于天灸的一种。 临床多选用具有温通经络、温肺化痰、散寒祛湿、通行气血、补养阳气、增强体质等作用的白芥子、元胡、甘遂、细辛等中药研成细末,取姜汁调成药饼,根据病情选取不同的穴位以治疗不同的疾病。 三伏贴作用原理 一是穴位的刺激与调节作用 二是药物吸收后药效作用 三是两者的叠加作用 三伏贴作用机理研究 现代研究发现,药物贴敷后可使局部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药物透过表皮细胞间隙并经皮肤本身的吸收作用,使之进入人体血液循环而发挥明显的药理效应。 经历代中医学家的反复实践、反复研究,证明于炎热夏季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冬天发作或容易发作的疾病疗效显著。如贴敷天突、膻中、肺俞等穴位治疗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贴敷中脘、足三里等穴位治疗胃痛;贴敷颊车、风池等穴治疗面瘫等均获满意疗效。 三伏贴作用机理研究 另外,通过神经反射激发机体的调节作用,使其产生抗体,提高机体免疫能力,增强体质。还可能通过神经-体液的作用而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功能,改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兴奋性,血清中的IgG、IgA含量得到提高,从而增强机体免疫力,降低机体过敏状态。 适应症及穴位选择 呼吸系统疾病:冬季容易发作的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过敏性鼻炎等患者,以及怕冷、怕风、冬季反复感冒的虚寒体质患者。 可选定喘、大椎、风门、肺俞、脾俞、肾俞、膏肓等穴。 适应症及穴位选择 小儿疾病:反复呼吸道感染、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咳嗽、消化不良、遗尿等。 选用关元、膏肓、气海、足三里、肾俞、肺俞、天突等穴。 适应症及穴位选择 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胃溃疡、胃胀、胃酸、胃痛、胃肠功能紊乱、慢性腹泻。 可选中脘、下脘、天枢、神阙、足三里、气海、脾俞、胃俞等穴。 适应症及穴位选择 骨关节疾病: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引起的各种颈、肩、腰腿痛等。 可选疾病部位或者临近的穴位

文档评论(0)

xingyuxiaxi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