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鉴赏故事(三)
刘东瑞, 原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秘书长、文物鉴定专家。并创办了《博物馆》杂志。他工作严谨,一丝不苟,曾两次在垃圾堆里捡回“国宝级”重要文物,避免了国家财产的巨大损失;他秉公行事、不徇私情,在任秘书长期间,曾主持并组织了许多重大的文物鉴定活动,在业内享有极高的口碑与声望,受到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启功先生的高度称赞;他虚怀若谷、为人和善,在文物鉴定界有着极好的人缘,他所组织的鉴定活动每每总是得到业内专家的鼎力支持,因此人们戏称他为“文物鉴定界泰斗们的大管家”。
商代大玉蝉
商代大玉蝉为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之玉器。其体积巨大,形象生动,是我国商代仿真玉雕中罕见的珍品,国家一级文物。这样一件重器,当初居然差点被当成垃圾扔掉。
20世纪70年代某一年,中国历史博物馆(以下简称历博)正在筹备一项大型文物展览,各地文物部门为配合展览需要,纷纷将馆藏的一些珍贵文物发至历博。一天,工间休息时,保管部的一位副主任在院子里碰见了刘东瑞,对他说:“明天一早馆里要进行安全大检查,走廊里的垃圾车都满了,就算运动运动,您帮着倒了吧!”刘东瑞爽快地答应了。在博物馆工作的人都有这样的常识,在走廊里堆放木丝、纸屑等易燃品是非常危险的,随时都存在着火灾隐患,如果等第二天清洁工来清扫,那可说不定会发生什么意外呢!
刘东瑞推着装满木丝、纸屑的车来到历博西门外东交民巷西口的垃圾站,他本可以像清洁工那样把车一掀,“哗”地一倒了事,但职业的责任心与习惯使他没有那样做。他看到车中的木丝有很多都是崭新的,心想这些木丝都是专门用来包裹珍贵文物的,会不会有遗漏的文物混杂其中呢?应该再检查一遍,于是他不厌其烦地用手把木丝、纸屑一把一把地往外抓。抓着、抓着,突然感到“这一把挺沉的”,他想这里面肯定有东西,剥开木丝一看,不由大吃一惊――没想到竟是国宝商代大玉蝉。他心里咯噔一下:“怎么把大玉蝉给扔了?”
回来的路上,刘东瑞一手抱着大玉蝉,一手推着车,边走边想:这是怎么拆的箱呢?会不会是有人故意把大玉蝉藏在木丝里扔出来,然后再找机会‘捡’走呢? ……
回到办公室,刘东瑞把此事向坐在办公桌对面的史树青先生说了,史先生闻听,又惊又气地说:“这还了得?!这是一级品,它要是丢了,还不又得跟丢十孔一样,惊动公安部立个大案、要案?!非把历史博物馆再查个底儿朝天不可。亏了这东西没倒出去。你给历史博物馆立了一大功啊!”后经调查,才知道这件东西是从河南调拨过来的,据说装箱单上没有它,这才导致了误扔大玉蝉的发生。
事后多年,每当刘先生忆起这段往事时仍心有余悸:“在博物馆工作就得多根弦儿,时刻要有一种责任意识。就比如倒垃圾吧,里面可能有钉子、木刺、玻璃,还有乱七八糟的脏东西,谁都不愿意用手去抓这些东西,一古脑儿地掀出去多省事啊……如果我一开始从事的就是清洁工作,那我可能也就不会有这种潜意识和习惯了。我当时就是觉得应该再检查一遍。这一查,竟然捡回个国宝大玉蝉来。”
刘先生说:“在博物馆工作,责任心和安全意识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一种职业习惯。这种职业习惯还包括,比如,当你在拿文物的时候,如果是小东西,像碗、盘、盆等就必须用一只手把它抱在胸前,另一只手挡在前面,以防在拐弯、过坎时突然跑过来一个人,前面的手可以挡住突如其来的碰撞,起到一种保护作用。如果是体积大的东西,那就得把东西抱在胸前。我曾经看见有的年轻人拿瓷器,一手拎俩,这种不怕累的思想挺好,可这是文物啊!这东西一捏就可能碎了,它必须得抱着、托着,甚至是两手捧着,决不能用手拎着壶把、捏着瓶耳、壶嘴什么的。如果需要互相交换着看,那一定得是一个人先把东西放到桌子上,另一个人再拿起来看,切不可双方手递手。这些要求看起来很简单,但这是搞文物工作的人必须要有的职业习惯。这些事情以前都曾有过先例,比如有一次我到外省去作涉案文物鉴定,亲眼看见一个年轻人在把一件瓷器手递手交给对方时,双方由于没有衔接好,瓷器“啪”地掉在水泥地上摔了个粉碎;还有一次,也是在作涉案文物鉴定时,一名年轻的警员准备将一只大花瓶拿给我看,他一只手捏着花瓶的口沿,刚要过来,口沿就掰下一块儿来了,瓶子残了……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因此说搞文物工作的人一定要有责任心和安全意识。”
功夫在“画”外
20世纪70年代,有一天,东北某博物馆的一位同志来到历博,请历博的书画鉴定家杨宗荣先生和史树青先生给一幅画作个鉴定。杨先生对史先生说:“咱们别全打开,只打开一小段,然后咱俩各写一个纸条交给刘东瑞,看看咱俩的意见是不是一样。”那时的刘东瑞刚从国务院五七干校回到历博,他与史先生的办公桌面对面,用他自己的话说:“那时正跟着史先生学‘徒’呢。”当画卷被徐徐打开将近一尺左右时,杨先生说:“行了,不用再打开了”,然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