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湖南土家、苗、瑶、侗族音乐的保护与传承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都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闪烁着各民族文化的光辉。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各民族人民的精神生活,是他们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自上而下开展的民族音乐集成搜集、整理工作,展开了对民族民间音乐的保护和传承、发展。尽管这一时期的工作大多局限在收集、整理、保存的层面上,但为以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保护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当历史进入二十一世纪,2004年8月23日我国人大常委会批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继而,国务院于2005年12月颁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2006年6月10日我们又迎来了我国的第一个“文化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响应和关注。特别是自2001年以来,我国的昆曲艺术、古琴艺术和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以及蒙古族长调相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大大地推动了我国保护“非遗”的进程,预示着我国各地区对传统民族文化进入全面、整体性的保护阶段。
以湖南为例,就有多项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与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有关的项目就达十多个,它们分别是第一批入选的土家族打溜子(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土家族摆手舞和土家族毛古斯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靖州苗族歌台(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湘西苗族鼓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第二批入选的是土家族梯玛歌(龙山县)、湘西苗族民歌(吉首市)、瑶族民歌(花瑶呜哇山歌/隆回县)、土家族咚咚喹(龙山县)、侗族芦笙音乐(通道侗族自治县)、瑶族长鼓舞(江华瑶族自治县)等。
这些项目之所以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缘于其承载着重要的文化价值和民族智慧。现让我们了解一下其中的部分代表作。首先看看入选项目最多的土家族民间音乐。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土家人创造了独特的音乐文化,其音乐有着歌舞乐融为一体的特征。从湖南入选的几项代表作可窥见一斑。土家族的梯玛歌从狭义上讲属于宗教歌曲,因此也叫梯玛神歌。每逢春节祭祖、祀神或求子、驱邪等场合均会请梯玛主持仪式,既有念诵讲述故事又有跳神的舞蹈,还要唱神歌,因此从广义的范畴来讲,它更是一种古老的民俗事项。在其连唱带说的念诵性故事中,生动地描绘出土家族发展的各个历史进程,有反映洪荒时代的《开天辟地》和《张古老制天、李古老制地》,也有反映农耕生活的《磋砣》,还有记载巴氏进入湘西的《起发祖根》……这是对土家人历史步履的讲述,因而具有本民族史诗的性质。梯玛神歌包含的内容丰富,主要体现在祭祖先、敬神和庆祝丰收方面;从音乐特征上来看,曲调音域不宽,多为三度和纯四、纯五度跳跃,以同度音持续摇晃为特征的摇声运用更是广泛。
梯玛仪式中的跳神舞蹈及音乐,以毛古斯舞最为古老,有舞蹈“活化石”之称,它是土家人在原始社会时期的舞蹈,具有祭祀、驱疫、腊祭及雄性崇拜的寓意。舞蹈者身着草衣草裙,酷似原始人披头散发,腰围树叶、树皮、茅草等物,手持木棒,采摘野果、打猎为生的场景再现,舞蹈动作朴素简单,线条粗犷,较好地保持了原始舞蹈的风貌,反映了土家先民同大自然作斗争的意志和乐观精神。其动作内容,有反映狩猎生活的“理足迹”、“察看”、“举棒追兽”、“围猎”、“追打”、“搏斗”、“拾野兽”等;有反映生活的“照太阳”、“看月亮”、“打粑粑”等;有模拟动物的“兔儿跳”、“磨鹰斑鸡”等;有反映生殖崇拜的“打露水”、“撬天”、“转臀部”、“抖摆”等。地域的因素,各地区的跳法多少有些差别,但基本上都包含了“围猎”、“打露水”、“ 获猎庆胜”、“扫出扫进”,以及原始农耕生活的内容。
土家人除了拥有最古老的毛古斯舞蹈以外,最擅长和普及的当属摆手舞了。摆手舞流传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龙山、永顺、保靖、古丈等县,是土家人最有代表性的舞蹈,是与祭祀祖先、祈求丰收紧密联系的群众集体性歌舞。由于摆手有大小之分,所以舞蹈也就相应形成大摆手舞和小摆手舞。大摆手舞的活动地点在八部大王庙前的“摆手堂”,活动是土家族人民为祭祀祖先八部大王而举行的,一般三年一次,为期三天,往往是几个县集中会祭,规模宏大。摆手的队伍中既有祭祀队、摆手队、龙凤旗队,更不能少了最古老的毛古斯舞,而且毛古斯们一到,其他活动马上停止,让毛古斯尽情欢跳,以此表达对祖先的尊重之情。小摆手是在唐末五代江西人彭氏进入湘西之后才兴起来的,它源于大摆手但又有区别,这也说明了摆手舞随时代变化而发展演变。
摆手舞的主要特点是“摆”,双手可在身体的前后、左右、上下摆动,整个身体也随之相应摆动。其要领可用“顺、拐、屈、膝、下、沉”六个字概括,这与土家族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