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江南园林漏窗的文化意象
明代计成《园冶》卷一“装折”中“板壁常空,隐出别壶之天地”句,道出园林建筑之窗的情趣所在。而颇为自负的李渔也说:“开窗莫妙于借景。而借景之法,予能得其三味。”园林建筑之窗不止于厅堂之间,更在于亭、廊、轩、榭及半墙之上,隐见别院风光。这种窗一般来说有二种形式,一是洞窗。有“尺幅窗”、“空心画”之谓;一是花窗。即洞窗中装饰各式图案,呈透漏之状,故又称“漏窗”。亦即计成“漏砖墙”之谓,从“几有观眺处筑斯,似避外隐内之意。”句可见这种嵌花之墙不是随便设置的,那“过目之物,尽是图画,入耳之声,无非诗料”(李渔句),显示出造园者的一番心机。园林内之曲廊、亭榭、半墙自从有了漏窗就产生了许多灵气,这种隔而不塞的空间处理,使园林景致彼此流通,似分似合,隐约互见,形成了丰富的空间层次和幽深的境界,散发出自由烂漫的想象和诗情画意的趣味。
我们已经无法考证江南私家园林的漏窗是那个时代、何人发明,但从计成“漏砖墙”中一句话所说的:“古之瓦砌连钱,叠锭、鱼鳞等类,一概屏之。”我们大致可以知道园林建筑中“漏窗”的原型来源于古代民居建筑。但在计成等造园者心目中,这些古老形式过于简陋或一般,故“一概屏之”弃而不用,但由此也透露出“自由式”、“混合式”之漏窗已渐渐形成风气。而在苏州明清园林中,那种用屋瓦砌筑而成的几何形式漏窗却依然随处可见,即便是计成所记录的漏砖墙图式十六种,我们看起来亦是很亲切熟眼的。
漏窗中自由组织的图案异常丰富,多取材象征吉祥或风雅的动物、植物,如鹿、鹤、蝙蝠、凤凰之类;或梅、兰、竹、菊所谓“四君子”以及松、芭蕉、荷花、石榴、桃花等;又有以文字、文房四宝、春夏秋冬四季、博古和各类人物故事为题材,如与几何图案作各种组合,则构成更加繁丽复杂的图形,设计者的奇思妙想和工匠们的精巧手艺都是无可言说,叹为观止的。
这是一种文化的浓缩。从简单的几何型组合发展到复杂的自由型乃至二者合一之混合型之漏窗图案,展现出古人日常生活情趣和精神要求的不断变化和丰满,其题材、内容实质上都反映出古代日常生活中文雅与通俗并存的文化状态,是人们闲适生活中不可缺失的思想精神的物化体现,籍以获得文化的教育与传承之道。
我们就说一般的户窗吧。在中国古人尤其是诗人的眼中,那本来具有采光通风功能的户窗早就含有观景自得的意味了,借“绮窗”以吐纳江河山川、日月星辰之万千气象。在魏晋南北朝的诗中就有“列绮窗而瞰江”(左思《蜀都赋》),陆机的“邃宇列绮窗”,梁武帝《子夜歌》中“朝日照绮窗,光风动纨罗”等诗句,以及杜甫“江山扶绣户,日月近雕梁”,沈住期“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或计成:“轩楹高爽,窗户邻虚,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都舒展了中国文人网罗日月山川于户窗,吸纳天地万物于自我的情怀。至于谭嗣同那句“窗放群山到榻前”更显出诗人豪迈的激情。而王维《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则婉转细腻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旧物的牵挂之情;《晚春闺思》:“春虫飞网户,暮雀隐花枝。向晚多愁思,闲窗桃李时。”又吟诵出闺阁女子一段悠闲落寞的情绪。苏轼《江城子》是悼亡之作,其中“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读来更是令人唏嘘感叹不已。然而在古人诗文中更多的是如明人这首小诗里所憧憬的闲适恬静、从容优雅的生活情调:“一琴几上闲,数竹窗外碧。帘户寂无人,春风自吹入。”诗人体验的正是亲近自然,感受宇宙生气与节奏而进入得意忘形之境。而由此产生出移远就近,由近知远的空间意识,置有限于无限之中,又于无限中回归有限之内,如此回旋往复“目既往还,心亦吐纳”的精神意趣,构成了我们宇宙观的特色。
因此,当历史发展到明清时期,在作为游憩玩赏、休闲自适为主的江南园林环境中,造园者或者说园主出于对自然的向往而创造一种精神趣味,即如何在有限空间里蕴涵着无限空间,以及空间虚与实、明与暗之节奏、韵律的变化处理,作为建筑的窗就最得十分关键,于是各式奇特精美的漏窗盛行园林之中也就毫不奇怪了。它打破了封闭的空间,使里外可窥,景物隐约,气脉通畅,更使人情人性的灵气得以通达排遣和抒发,从而产生无限诗的意象和生活情趣。其最为隐藏的文化意象或者就是“道”的体现。《易经》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就廊墙与漏窗的关系来说,大片空白的粉墙与如花似锦的漏窗形成的是一阴一阳、一虚一实的节奏,流荡着生动的韵律。只要我们有行走在园林长廊的经历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在廊墙的隔与漏窗的显之间、实与空的视觉转换之中,心理空间亦凭惜着一虚一实、一明一暗的流动节奏表达出来,而当我们透过漏窗,隔墙的山水亭台、花草树木,或隐约可见,或明朗人目,移步观景,画面则更加变化多端,目不暇按。在“俯仰自得,心游太玄”之时,情感思绪与之浮沉、达到“澄怀味像”的境界,继而升华为“道”的空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