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春节习俗趣谈与“镇巴佬”流行俗语.docVIP

景德镇春节习俗趣谈与“镇巴佬”流行俗语.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景德镇春节习俗趣谈与“镇巴佬”流行俗语   (一)      景德镇人过春节又叫过年,妇孺皆知。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二十三的社祭,一直到正月十五闹元宵,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家家户户贴春联,大年三十庆团圆,爆竹声声辞旧岁,高高兴兴去拜年。这就是春节的“四重唱”,东南西北中不外乎这一模式。历史上的景德镇古称“十八省码头”。虽籍贯语言不同,但由于长时间的相互磨合,生活习性的相互渗透,加上语言及感情交流,春节习俗基本大同小异。   新春扫尘和贴春联:据《吕氏春秋》记载,早在尧舜时期,就有“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风俗,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旧布新”的涵义。但是,正月初一到初七,就不能动扫帚,即使爆竹屑、果壳,一地狼籍,也不能收拾。原因是:如这几日清扫会把一年的“财气”统扫出门,有不少人家,初一到初七,连针线、剪刀都不沾手,否则,又得缝缝补补,破衣烂衫过一年。   贴春联的习俗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春联又称门对、春帖、对联、桃符等。镇上百姓家贴的春联像各地一样,无非是以简洁、优美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和祝福。但镇上也有与其它地方不同之处,那就是窑屋和坯房用松柏树枝在大门口搭起的牌坊春联。牌坊门楣上方的“欢度新春”四字和上下联,用针匙(瓷器汤瓢)或小瓷碟组成。这应是瓷都一大特色。   年夜饭和守岁:老百姓有句口头禅“有钱无钱,回家过年”。中国人十分注重亲情,为了一家团团圆圆,在外游子都得千里迢迢回家团聚,吃上年夜饭。   镇上的年夜饭,不论其贫富,“鲇鱼?啥钩濉闭獾啦司霾荒苌伲?“鲇”与“年”谐音,意喻年年有余。在景的都昌籍人还有吃两顿年夜饭的习俗,即腊月二十九晚,三十晚。为何如此,老辈人说,这是纪念缅怀老祖先。   据传,不知哪个朝代的祖先,在腊月二十九深夜,因贫病交加躺卧在床,他实在耐不住饥饿和寒冷,挣扎起身来到菜地拨了一点菜,顺路来到祠堂拿走一块有钱人家祭祖的猪肉。他回到破草房,自我解嘲悲叹道:“我也算过了一个年。”从这以后,在景的都昌人为纪念这位让后人心酸的祖先,在腊月二十九,全家老小半夜起床来过年,以示祭祖。吃完年夜饭,就得一家人围坐一起“守岁”闲聊,通宵达旦,直到天亮。古人云: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守岁,其意思是长者珍惜光阴,年轻人守岁,是为老人延年益寿。   守岁中,老辈人在给小辈发压岁钱时,还再三叮嘱小孩莫在新正年头里口出“污言”(不吉利的话),不少老人在除夕之夜就用草纸在小孩嘴唇上揩一下,其目的是万一小孩乱说一通,权当“屁股嘴”放屁。有的家庭还在除夕夜,把大蒜放在家具和碗橱上面,以示明年大算(蒜)钞票之意。   镇上过年,要放三挂鞭炮,即“团年爆”(吃年夜饭时)“关门爆”(关大门守住财),“开门爆”(接春接福)。正月初一“开门爆”一响,就可以打开家门,但不能全敞开,还得虚掩。   拜年礼:男人相互拜年,双手抱拳作揖:“身体健康,恭禧发财。”女人见面,双手掌相交,放在右下腹,略屈膝,稍弓身三下,双方同一步骤,就当拜年,只在邻居之间进行,因为她们在初一至初七不容许出门,可能是要留守在家招呼客人吧。直到初八后,才能走亲访友,俗称“出坊”。拜年礼物几乎全是一包趸糖再加甘蔗两根,趸糖甘蔗都要贴上长条红纸。拜年是少儿最为高兴的事,“拜年,拜年,红包上前”一直唱了数百年。   春节习俗无论如何演变,但人们对幸福与美好的愿望,对和谐与吉祥的渴望,将永远不会改变。      (二)      俗语又称俗话,通俗并广泛流行,简练而形象,反映了人民生活的经验和愿望,揭示了较深刻的道理和哲理。俗语是民间口头文学的一部分,也是一种历史和文化现象。提到俗语,人们都很熟悉,可谓脱口而出。什么“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诸此等等,这是大众所知的俗语。   景德镇流传数百年的俗语,之所以说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俗语,因为它还不具备深邃的哲理性、大众性、广泛性,仅局限地域流行,而且意蕴浅薄,格调较低,择句平庸,方言浓厚,尽管主观上也有警世说教的因素在内。   过去,镇上老辈人说到俗语,往往习惯在俗语前面加一开场白。如“古来一句话――在家如穿好,出门就无新。”还有什么“老班(辈)人言道――嘴是两块皮,说话无高低”。   老辈人的口头禅“古来一句话”和“老班(辈)人言道”从中可说明,景德镇地方民间谚语,极有可能是在景的老祖宗创造并开始运用的。   古镇流传的地方民间俗语多如牛毛。风趣诙谐,调侃挪揄,嘲弄讥讽的占相当比例,这就是镇巴佬说的“打踏皮”。如“七个人捺眼,八个人吹箫”;“嘴巴上无毛,办事不牢”;“渣头碗镶金边,茅屎缸里装绣楼”;“破窑出好瓷”;“河里无鱼虾也贵,捡到虾脚当宝贝”;“穷人生娇子,花子养画眉”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