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杜诗中的凤凰意象
摘要:在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中,出现了大量的凤凰意象,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前后的漂泊岁月中的诗作里,通过对这种祥瑞之鸟的歌颂,寄托了诗人期盼国家中兴、百姓安宁的美好愿望,并以祥凤自喻,上忧社稷、下悯万民,为历代士人所称许,从而无愧于“诗圣”的美誉。
关键词:杜诗:凤凰;意象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008)12-023-03
作者:李新,河北大学文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保定学院中文系讲师;河北,保定,071000
在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中,有着许多的歌咏凤凰的诗篇,如其《壮游》诗中自称:“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而凤凰,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灵鸟,雄者日风,雌者日凰,为百鸟之王,如宋玉所云:“鸟有凤而鱼有鲲”(《对楚王问》),与龙、龟、麒麟等瑞兽并称为“四灵”,这种祥瑞之鸟的出现,往往预兆着国家的兴盛,《山海经》载:“是鸟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尚书考灵耀》亦云:“明王之治,凤凰下之”;孩童作诗,多以动物为题,杜甫开口即咏凤,表明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已萌发出对国家昌盛、百姓安乐的期盼,也预示着他终将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大诗人之必然;并且在他一生的诗歌创作中,也常常把“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及“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崇高理想和情怀,寄寓在对凤凰意象的讴歌吟咏之中。
一、剖心沥血,为国中兴
八世纪中叶,一场长达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使大唐王朝由盛转衰,而大诗人杜甫生活在恰恰生活在这一转折时期,并曾亲身经历了这场变乱,以及战后因藩镇割据、军阀混战而“漂泊西南天地间”(《咏怀古迹五首》其一)的漂泊生活:可以说亲眼目睹了唐王朝由“开元盛世”转向衰落的历史进程,因而在其诗笔之下,厌弃战乱、呼唤和平之声经久不息,而在古人的观念里,惟有邦国昌盛、世事太平的时候,凤凰这种祥瑞之鸟才会出现,如《援神契》所谓“德至鸟兽,则凤凰翔”,于是杜甫在其大量的诗作中,把自己对大唐王朝太平中兴的强烈愿望,通过对凤凰的殷切期盼形象地表达出来,如下:
“川路风烟接,俱宜下凤凰”(《江亭王阆州筵饯萧遂州》)
“凤凰从东来,何意复高飞?”(《述古三首》其一)
“无复随高凤”(《赠翰林张四学士珀》)
“碧梧栖老凤凰枝”(《秋兴八首》其八)
“香叶终经宿鸾凤”(《古柏行》)
“威凤高其翔,长鲸吞九洲”(《晦日寻崔戢李封》)
“干戈兵革斗未止,凤凰麒麟安在哉”(《又观打鱼》)
“丹凤领九雏,哀鸣翔其外”(《病柏》)
“鸾凤有铩翮,先儒曾抱麟”(《敬寄族弟堂十八使君》)
“鸾凰不相待”(《暇日小园散病,将种秋菜,督勒耕牛,兼书触目》)
“北风破南极,朱凤日威垂”(《北风》)
“灵凤在赤霄,何当一来仪”(《幽人》)
“凤凰从东来,何意复高飞?竹花不结实,念子忍朝饥。”(《述古三首》其一)
特别是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在由秦州去往同谷途中,路经同谷东南十里的凤凰山,所作的那首《凤凰台》:
亭亭凤凰台,北对西康州。西伯今寂寞,凰声亦悠悠。
山峻路绝踪,石林气高浮。安得万丈梯,为君上上头?
恐有母无雏,饥寒日啾啾。我能剖心血,饮啄慰孤愁。
心以当竹实,炯然无外求。血以当醴泉,岂徒比清流?
所重王者瑞,敢辞微命休。坐看彩翮长,举意八极周。
自天衔瑞图,飞下十二楼。图以奉至尊,凤以垂鸿猷。
再光中兴业,一洗苍生忧。深衰正为此,群盗何淹留。
周文王姬昌,在商纣时期为西伯,据《图经》载,“文王时,凤鸣岐山”,《国语?周语上》亦载,“周之兴也,?N?|鸣于岐山,”而“?N?|,风之别名也,”“风鸣岐山”遂成为国家兴盛、百姓安宁的瑞兆。一如浦起龙注曰:“西伯二句为一篇命脉。兹台非岐山鸣处,公特因台名想到风声,因凤声想到西伯,先将注想太平之意,于此逗出”。杜甫此时正逢时局动乱、“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一)之际,漂泊至凤凰台下,闻此台之名,不禁突发奇想,一安得万丈梯,为君上上头?“恐有母无雏,饥寒日啾啾”;因古人视凤凰为王者的祥瑞,凤凰出则天下太平,诗人有感于动荡不安的时局,并出于对太平盛世的期盼,故有是想。而据《诗疏》载:“凤非竹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为了能够救助这只孤独失护的雏风,以存祥瑞、致太平,诗人甘愿为之剖心肉、洒鲜血加以供养,使之能“白天衔瑞图,飞下十二楼。图以奉至尊,风以垂鸿猷。再光中兴业,一洗苍生忧”。《春秋元命苞》载,“黄帝游玄扈洛水之上,凤凰衔图置帝前,帝再拜受图”,凤凰衔图正是诗人国运中兴、天下太平愿望的形象描述。前人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