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中数学论文:让局部探究走入数学课堂教学
让局部探究走入数学课堂教学
【摘要】传统的教学是看教师“眉飞色舞”“满堂灌”“一言堂”的表演,给学生自主参与的时间太少;新课程改革后,是看教师 “满堂问”“满堂答”的表演,给学生的时间太多,往往忽视了教学任务的完成。这里所说的局部探究,指的是根据教材特点,利用课堂中的一部分时间教师引导学生用自我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体验过程,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关键词】局部探究
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我们中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在探究学习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纵观各类公开课,绚丽多彩、牵强附会、热闹浮躁的“问题”和“探究”贯穿课堂始终,往往一节课下来,只有热热闹闹的场景,看似生动的教学活动,而把数学真正的知识和方法放在了一边。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如果经常采用探究活动的方式,那么教学任务往往难以完成。因此,将有意义的接受式教学与探究式学习进行合理整合、有机渗透,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探究要把握好一个“度”,对于大的探究,往往需要整堂课,故一般不适宜日常教学,但是没有探究的课堂教学对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又极为不利,因此,我们不妨让局部探究走入数学课堂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常态。以下是笔者对若干个方面的一点思考和实践,供同行们指正。
对定理、公式的局部探究,有助于学生拓宽思路,培养能力
定理、公式是前人探索、研究的结果,仅让学生机械记忆、学会简单的套用显然是不够的。书本中对定理和公式的概括过程通常比较简单,有些人就此认为过程不重要,会用才重要,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甚至只要死记硬背就行。笔者认为对于基础不好的学生,更需要讲清楚它们的来龙去脉,重新建构他们的知识体系,因为定理和公式的证明和说明中往往蕴含着数学中重要的思想方法和解题思路。为了使学生的思维活动能有效展开,我认为对定理和公式开展局部探究是极为必要的。
课例1 等比数列求和
等比数列求和是数列求和中的第二个重要的求和。一般在新授课的时候教师都在努力寻找与等差数列求和方法类同的衔接点,即等差数列是用倒序向加法得到求和公式的,那么等比数列能不能也用倒序相加法得到呢?我听过几节公开课,教师都在等比数列也用倒序相加法上拼命花时间探究,其实,我认为应该认识到倒序向加法的实质是用这种方法可以产生相同项(两式相加后),那么我们用倒序向加法在等比数列中能不能产生相同项呢?不能。那么用什么方法可以产生相同项呢?应用等比数列的定义发现,数列的每一项乘以公比后恰好都变成了它的后一项,即产生了相同项。通常教师启发学生得到如下过程:
一般地,对于等比数列,它的前n项和是
。 ①
根据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上式可写成
②
③
②-③,得到:
当; ④
。
因为,所以④式还可以写成。 ⑤
书本上就是这种推导方法,很多教师在备课的时候绞尽脑汁“备提问”,根据前人和自己对知识结论的认知过程分解为若干步,然后在这预设的轨道上铺设阶梯,层层设问,“启发”、“诱导”学生沿着教师事先设置的“轨道”、“陷阱”前进,直至向教师头脑中的“结果”靠拢。上面的推导只是得出公式的其中一种方法,但教师为了给公式的套用留出足够的时间往往止于此。其实教师让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有很多思想的火花涌现,如果教师能合理利用将能因“生”出“彩”。以下是几个学生的做法:
学生1:在上面的①式两边同乘以q,得到
⑥
①-⑥,得到:
当。这样就很自然的得到⑤式,不必费心解释。
。
学生2:由等比数列通项得
除此之外,再没有其他的东西。其实上述式子只要教师引导到位,同样能推导出公式。我们只要将上面n-1个等式的等号两边分别相加,就可得到:,因为我们需要求的是,所以容易想到把转化成,通过移项得到,得到
当;
。
通过探究,我们采用叠加的方法以及利用等式来共同完成对公式的推导,这种方法和这个等式,当然还有我们课本上的错位相减法都是数列中很重要的方法,它们在我们以后的习题中还会大量出现。
学生3:老师,那我根据等比数列的定义,能不能推导出公式呢?(看来他把我当成魔术师了,呵呵)
既然他提出这个问题,不妨一起探究一下,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运用初中所学的等比定理,可得到:,于是,得出
当;
通过探究,我们围绕等比数列的基本概念,从等比数列的定义出发,运用等比定理,导出了公式。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说:对于学生的学习,要引导而不要强迫,要激励而不要压抑,要诱导点拨而不要代替灌输。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所谓的探究式教学无非是教师在课前从多几个角度对该问题进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