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闻从《说闻》到《四部文明》.docVIP

如是我闻从《说闻》到《四部文明》.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如是我闻从《说闻》到《四部文明》   闻,是个形声字。从耳,门声。本义就是:听到。《说文解字》云:闻,知声也――仅仅这样解释未免有些以偏概全。随意翻检前贤典籍,可以看到还有这么几个意思,首先是当“听到”讲,与许叔重所见略同。例如《大学》有云:“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再就是当“听说”和“知道”讲,如:《中庸》有云:“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而在《孔子家语》中:“与善人居,如人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就成了“嗅”“嗅到”之意,和“听”无关了。还有,《周易》云:“以旅在上,其义焚也。丧牛于易,终莫之闻也。” “闻”字原来还可以通“问”,作“询问”“问候”讲。再就是,“闻”解作“知识”“见闻”,如《庄子》有云:“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闻”有时还解作“声望”,如《诗经》所云:“?J?J印印,如圭如璋,令闻令望。岂弟君子,四方为纲。”   一个“闻”字,到底有多少用法、多少含义,一时还真是说不清楚,《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有云:“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以“六根”来对应“六尘”,即“眼”对应“色”,“耳”对应“声”,“鼻”对应“香”,“舌”对应“味”,“身”对应“触”,“意”对应“法”。《荀子》则断言:“耳目鼻口之不可以相借官也。”诚如此,“闻”就只能是“耳”的责任了。在现实生活中却不尽然,比如我们常用的一些词汇:观音、音色、色调、乐盲、响亮、热闹、冷静、触目、意味等等,音可闻,还可观;音可闻,还有色;色可观,还有调;冷热可触,还可闻静与闹;听不懂音乐,不是耳朵的事情,是眼睛的问题,有“词”为证:不懂音乐叫“乐盲”,不叫“乐聋”……这种有意思的词汇有许多,在诗词文章中更常见,斯“闻”何其大也,只不过很长一个时期不被人们注意罢了。   上个世纪30年代,文怀沙在上海向父执中医名家蔡济平先生问业,对“四诊”“八纲”领略独到,并有所著述。50年代初以旧稿请教中医耆宿萧龙友老先生,与杏林好友冉雪峰、章次公、李重人、任应秋、龚志贤诸公往来切磋,在众多医界翘楚的推荐下,文怀沙被聘为北京中医学院兼任医古文教研室主任。在此期间,他写出了一篇千余字短文一――《说闻》,取精用弘,钩深致远,文章开门见山,论“闻”不仅主耳,亦主鼻,声香互通,进一步阐述了阮伯元《?C经室集?释磬》所云“??有耳闻之义,闻属于耳,古人鼻之所得、耳之所得,皆可借声闻以概之”的道理,由五官功能一一耳“闻”、嗅“闻”,到目睹、身触、体味 ;由四诊合参,到八纲辩证;由中国传统的诗词歌赋、联想到国外的文学作品,得出“某种感官上的感觉会转移到另一种感官上,效果会互相转化、彼此沟通”这一有趣的结论。      新作甫成,文怀沙照例将稿子分送给自己的一些朋友,请大家提意见。时在清华大学任教的钱默存读后赞美有加,建议将此文拓展成一部书或者一篇论文。文怀沙闻言,与钱先生“打彭”(即开玩笑):“我赞美只有五千字的李耳,不羡慕写了五万馀首诗的乾隆皇帝,国家的资源那么紧张,能用一千字就说清楚的道理,为什么要写十万字、二十万字呢?还是节省一点吧……”钱先生1910年11月21日出生,号槐聚,就是大名鼎鼎的钱锺书,他的夫人姓杨,原名季康,后以谐音“绛”名世,二人引文怀沙为知己,过从甚密。尝见季康先生1963年2月27日写给文怀沙的信云:“锺书每日必念你至少三遍‘爱而‘打彭’之’。”   1953年清华大学改为工科大学,文科部分并人北京大学,学贯中西的钱默存彻底摆脱了琐碎的教务,进入北大文学研究所工作,他旁征博引,文铺锦绣,写就《通感》发表在《文学评论》1962年第1期,后收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12月出版的《七缀集》中。他写道:“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鼻、舌、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      半个世纪过去了,《通感》的许多段落,文怀沙依然能倒背如流,他在钱默存送给他的《文学评论?通感》一文的结尾批日:“陆世衡闻而拊掌,是所甘心;张平子见而陋之,故其宜也!通儒饱学者乃今日见之。默存富瞻淹博,照见五蕴皆通!”(五蕴者,佛教所云“色、受、想、行、识”之谓)听说这本“文批”杂志被苏渊雷借去,或许有缘人还可以见到。提及旧事,文怀沙说:“读书人分为四种,一是从不通到不通;二是从通到不通;三是从不通到通;第四种最罕见――是从通到通,天纵之资是也,钱默存其学也博。”   与此同时,另一位拿到文稿的朋友周祖谟教授,将文章转呈自己的岳父余季豫。余先生名嘉锡,人称狷翁,1884年生,曾任辅仁大学文学院院长,1947年以《四库提要辨证》一书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新中国成立初期,已是年近古稀,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