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苟子的禮法思想試論
=I
張 7
在儒學傳統裹,苟子的思想一直不是主流,但對於後世的影響極大。
茍于最重視的是禮,卻肯定法的重要。不過禮和法在他的觀念中,既不盡
同於早先的儒者,也有異於法家之說,而具有相當特殊的意義。本文即嘗
試對苟于這種禮法思想作一討論。
一、苟子禮法思想的淵源
苟于是一個富於批判精神的思想家。除了孔子,先秦諸于幾乎都會受
到他嚴厲的批判,然而高于卻同時艾滋取諸于之說,如其「天」與「虛
靜」的觀念之出於道家;功利主義與社會思想之近於墨家,等等,早已經
人指出來。@自然這些觀念和思想是被批判性地接受的,它們已被轉化融
入到葡子的思想體系之中,而不再是本來的面目了,不過從而可知葡于思
想的來源實不只一端。雖然苟子說過「上則法舜禹之制,下則法仲尼子弓
之義J (非十二子篇) ,並非盡然如此。子再是誰已不可考。@苟于心目
中的孔子是「總方略,齊言行,壹統額」的「大儒J ;就不必是孔子的原
貌;而苟于對於禮的意見固然有本於孔子的地方,卻也有基本上的歧異之
點。
孔子處於「禮壤樂崩」的時代,繁瑣的禮儀多成為空洞僵化的形式,
@參見馮友蘭中國哲學史第一篇第十二章。
@子弓,韓愈以為軒臂子弓,會授萄子易。楊{京則以子弓為仲弓。在中苟卿子通論從
楊說;胡元儀旬阱P 別傳及考異從韓誼。並見主先讓茍子集解考證下引。
70 畫大中文學報
他最關切的是重新發現和賦予禮實質的意義,所以林放間「禮之本」的時
候,他稱贊為「大哉間 J ,其回答卻是「體與其奢也,寧蝕。喪與其易
也,寧戚。 J® 惟有損減不必要的虛丈儀節,才能回歸到禮的本質。甚至
感慨地說: r禮云禮云,玉烏云手哉! J @)孔子把這種形式化的具文和真
正的禮分開。真正的禮出於人內在的道德根~-仁。 r人而不仁如禮
何? J ®禮贊以仁為要件,實際上禮便是仁由內以符外的顯露。所謂「克
己復禮為仁」正說明人之所以能克己復禮,乃是仁心呈現的結果。因此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J® 就不僅是禁吐性的外部
規範,或者格言式的條目。因為是不是「非禮J ,並沒有一定的客觀標
準,還是由個人內在的道德意識去判斷的。但是,苟子卻不是從個人內在
的道德性上來反省禮的性質。他反而認為「今之人性,固無禮義,故蘆學
而求有之也。 J r聖人積思慮、習偽故、以生禮義而起法度 oJ (性惡篇〉
則禮是客觀制定的法則 G 這就跟孔子之說大相逕庭。同時,苟于叉從社會
(草〉的觀點來說明禮之生起。因為「人之生不能無畫,華而無分則爭;
爭則亂,亂則窮矣 oj (富國篇〉所以「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
之。 J (禮論篇〉體在規範個人的行為之外,更是平治社會的工具,孔子
雖然也曾論及禮在歐治上的作用,如「道之以德,齊之以禮。 J ® r禮樂
不興,則刑罰不中。 J®等,只是比較起來,萄子卻特別重觀禮之建構故
治社會秩序的功能。苟于書中大部份都是從這一方面來討論體的。由此看
來他所謂的「法仲尼于弓之義」是有限度的。「上則法舜禹之制」可能顯
@論語八伶篇。
@論語臨貨篇。
@論語八伶篇。
@以上並見論語顏淵篇。
@論語為政篇。
@論語子路篇。
2
苟子的禮法思想試論 71
示其禮法思想更重要的一個來源。
只是「法舜禹之制」的意義還有些問題 o 因為非相篇中萄子曾說:
「辨莫大於分,分莫大於禮,禮莫大於聖主 o 聖主有首,吾孰法焉? J 這
樣間是因為時代久違,先主的禮制多已失傳 o I五帝之中無傳政,非無
善政也,久故也。」經過歷代損益之禮便只能見之於後主。「欲觀車主之
跡,則於其無然者矣,後主是也。」苟于書中常常稱「法先主」也主張
「法後主J ,兩者並非矛盾。而是各有所取, I傳者久則論略,近則論
詳。略則舉大,詳則舉小。」遵從先主的理想,卻要依據後主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