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珍泉集萃(八)
共少半?Y
战国时期魏铸币,流通于三晋、两周地区。共:古国名,西周时为共伯封国,共伯曾入列三公之秩。《左传》:隐公元年(前722年),“太叔出奔共”。春秋时期共为卫国兼并,成为卫别邑;战国时卫备受强邻魏国侵扰,前254年,卫名存实亡,成为魏之附庸,领地独剩濮阳,共邑归魏占有,其地望在今河南辉县西。
据史料载,魏文侯时任用李悝为相,采取一系列富国强民政策,使魏国一跃而成诸侯国中的头等强国。在货币经济方面,魏国除铸行布币外,首先开始使用一种圆形圆孔、面文纪地名兼或有纪货币单位的圜钱,其铸期大约在魏惠王自安邑(今山西夏县)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以后。
在魏铸圜钱中,纪地名“共”字的有“共屯赤金”“共”“共少半?Y”三种。前两种相当于一?Y币,重量通常在12克左右;后一种为小型半?Y币,重量只有一?Y币的1/4。其面文纪地名兼纪值,且多一“少”字,少通小,或为半?Y之子,当属辅币无疑。现又有学者根据考古资料和器物上的铭文,以及湖北江陵张家山出土竹简《算数书》内容,认为“少半”是战国至秦汉时的数称,表示数值为1/3,即“少半?Y”的币值应为1/3。
是品“共少半?Y”圜钱(图1),直径2.78厘米,重3.3克。目前所知存世不超过6枚之数,极为珍罕;这枚级别为一级下,目前市场参考价8万元。清?王锡《泉货汇考》中首见此钱拓本,丁福保《历代古钱图说》中曾引用此拓图,并评级为无定价,因实物已佚,众泉家难窥其庐山真面目,一直误认为是臆造品或改刻赝品。现今是品“共少半”圜钱的出现,一可证前谱所载之不谬,二可考魏铸圜钱亦存在“子母相权”币值说,意义十分重大。
半?Y
战国时期魏铸币。在货币体系中,圜钱始铸于魏国。按魏铸币习惯,无论是布币,还是圜钱,其钱文多纪地名,或兼纪货币单位。“半?Y”古币,应归圜钱类,其形制极为奇特,犹如将椭圆形平面横截为二;其轴半径中心有一圆孔,正面孔径大于背面;孔两侧有倒书传形钱文,只纪货币单位名称,而没有纪地标识,实为特例,在魏铸币中仅此一见。
“半?Y”古币的出土地域性较强,所见均出在陕北洛川至延安间的北洛水东岸,尤其是富县以东一带为多。战国时期,其地域属魏之上郡治辖范围。上郡为魏文侯时设置,是魏西拒强秦之屏障。前330年,魏国势已衰,秦公子率军与魏战于雕阴(今陕西富县北),打败魏将龙贾大军,斩首4.5万人,魏迫于形势,纳河西之地予秦。紧接着,“连横”倡者张仪怂恿秦攻魏,取汾阴(今山西万荣县西南)、皮氏(今山西河津县)、焦(今河南三门峡西南)。前328年,张仪为秦相,与公子华率军再度攻魏,魏将上郡15县全部割让给秦,自此,上郡之地归秦所占有。
1991年“半?Y”古币首次在陕北富县茶坊镇出土,当时是与“漆垣一?Y”圜钱同坑所出,这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内在关系。据考:“半?Y”古币在钱文特征、制作风范等诸多方面,均具有魏铸币之特点,与漆垣圜钱颇多相似之处;就重量比而言,前者两枚刚好约等于后者一枚之重量,这说明魏铸圜钱中亦存在二等币值,或许还是主辅币关系,只是形制不同而已。
近年来,“半?Y”古币在陕北富县一带已陆续发现了20余枚,证实此钱为流通货币。钱文有正书、倒书、传形之分,以正书者更少见。坊间有用真钱为范模翻铸的仿品,购藏者当慎之。是品“半?Y”古币(图2)长轴径3.3厘米,短轴径2.4厘米,重7克,级别二级中,目前市场参考价3万元。现今这种形制奇特的古币虽所见已不算少,但仍不失为古泉珍品之一。
半?Y之重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日趋衰弱,难以号令天下诸侯。各大诸侯国对外进行兼并扩张,对内实行政治、经济改革;传统的世卿制和井田制被打破,新兴的俸禄制和赋税制得以确定;土地私有化的进程加快,手工业也逐渐摆脱“工商食官”制度,开始独立经营,商业贸易活动兴旺繁荣。这些重大的变化都离不开与经济生活息息相关的度量衡之应用。
由于各国的度量衡无论是从单位名称、量值、器形及管理制度上都存在着明显差异,这就给当时的商品交换带来了诸多不便。为改变这种状况,各诸侯国从赋税和计量需要出发,纷纷健全自己的度量衡制度,并使之趋于完善。如秦国商鞅在变法时,就颁布过度量衡的制作和校正标准,以利于国内的经济贸易活动。
随着社会经济和贸易的进一步发展,货币的铸行使用也更为广泛,并产生了布币、刀币、圜钱、楚贝四大货币体系。这些不同形制的货币,因名称、进位、重量、大小各异,在交易过程中,可能会因换算困难而产生纠纷。为解决这些问题,就出现了用权、衡之器具来平准货币的重量。权,即等重之具,犹如天平之砝码;衡,上有等分刻度,用来测定重量。
是品“半?Y之重”铜权(图3),圜环形,直径2.15厘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