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八连”从话剧到电影的幕后故事.docVIP

“好八连”从话剧到电影的幕后故事.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好八连”从话剧到电影的幕后故事   20世纪60年代,由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创作的大型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一经公演,便引起巨大轰动……一条普通的马路,造就了一个天下闻名的连队。“南京路上好八连”曾是几代人的经典记忆。   没有硝烟的战场   1949年春夏之交,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九兵团在解放战争的洪流中,攻入大上海,他们严守军纪,风餐露宿,接管了这座中国最大的都市……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警备区特务团三营第八连唱着《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进驻到俗称大马路的南京路执行警卫任务。   解放前的上海素有“十里洋场”之称,位于市中心的南京路更是繁华,这里灯红酒绿,歌舞升平。解放之初,国民党反动派不甘心失败,派出潜伏特务,采用“腐蚀拉拢加破坏暗杀”等手段实行骚扰,并预言:“上海是个大染缸,共产党解放军红的进来,不出3个月,就让他们黑的出去。”   那时,八连的任务是在市中心站岗巡逻。受环境影响,有些战士经不起灯红酒绿的诱惑,思想产生了动摇。有的去饭店开“洋荤”;有的不惜花钱到高级理发厅理发;有的不抽老烟叶子了,去买一块多钱一包的雪茄;个别战士花光津贴费还要向别人借钱逛“大世界”。战士童新根甚至向班长提出,白天不上岗,要求与别人调换,改站夜班岗。起初班长感到奇怪,夜里站岗不是更辛苦吗?童新根说:“站夜班岗比看一场电影还刺激。”因为每当夜幕降临,都可以看到那些衣着时髦的男女们相互挽搂着进出舞厅电影院,站在哨位上的他总会禁不住朝丽人瞟上几眼、嗅闻飘逸的玫瑰香,艳羡不已:“南京路上的风都是香的。”连里还有一个排长,开始嫌弃老家的妻子太土,闹起了离婚……作为?B队首任指导员,善于观察的张成志发现有些干部战士受环境影响露出了不太正常的苗头,感到在南京路上不能仅仅是简单地站岗巡逻。他开始苦苦思索,在这个花花世界里,部队怎样才能保持艰苦奋斗的传统呢?   针对连队出现的不良现象,张成志在党支部会上指出:南京路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我们要保持高度的警觉性,绝不能吃败仗。他组织全连一遍又一遍地学习领会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并豪迈地提出了这样口号――“革命战士穿草鞋,香风臭气脚下踩!”   连队炊事班有一口在淮海战场上用过的行军锅,老班长背着它过了长江,一直背到南京路。当时不少人劝他:“到大上海了,铁锅钢精锅有的是,你就扔掉它吧。”老班长说:“行军锅不能丢,我们能用尽量用,还要艰苦奋斗。”   每天,八连指战员脚穿草鞋,肩扛铁锹,豪迈地喊着口号,走过大光明电影院前的南京路,步行去郊区拓荒种菜。每到盛夏,街头赤豆棒冰只卖4分钱一根。而八连的每个战士却都背着水壶,天再热,也舍不得花钱去买棒冰吃。在常人看来这样似乎太寒酸了,但是战士们把省下来的钱存起来,作为“爱国储蓄”。连队有个小银行,给每个战士一张小存折。战士们每个月都要从6块钱津贴费中,拿出一点钱放到小存折里存着,支援社会主义建设。   这些小故事后来被一个有心人一件一件都记在了本子上,最后升华成影响整整几代人的大文章。这个人叫吕兴臣,是八连所在团机关俱乐部主任兼通讯员。他时常挎着照相机在几个连队里巡走,把驻守在南京路上的几个连队比来比去,总觉得八连训练成绩突出,完成任务也比较出色。一天,吕兴臣对八连第二任指导员刘仁福说:“你给我介绍你们连几个动人的故事吧?”刘仁福摇摇头说:“没有什么事,你不用报道。”吕兴臣还是不甘心,他把包里的照相机拿出来往桌上一放,将一分钱带掉了出来。看到这一分钱,刘仁福忽然想起了什么似的,说:“我们八连就有一分钱的故事。”随后,刘仁福慢慢地讲起了一分钱的故事……   1957年,吕兴臣前后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写出了一篇通讯,并把稿子送到了解放日报社。报社总编看到稿子后,顿觉眼前一亮,敌人曾预言上海是个黑色大染缸,现在快10年了,八连红旗不倒,宣传出去一定会产生很好的政治影响。很快,《解放日报》以《身居闹市一尘不染 人们称赞他们“南京路上好八连”》为题,率先报道了八连的事迹。1958年3月23日,《解放军报》以同样的标题刊出吕兴臣的报道。此后,吕兴臣又在《解放日报》上发表了《针线包》《行军锅》和《一分钱》等一系列反映八连官兵优良作风的小故事。1959年2月,解放日报社领导建议把八连的事迹写成长篇通讯,用“艰苦奋斗”这根主线统领全文。于是,吕兴臣写出1.7万字的初稿,几经修改,刊登在《解放日报》7月23日头版头条,同时报社还配发了社论。这篇8500字的长篇通讯题目是《南京路上好八连》,“好八连”的美名就这样传开了。   “毒草”起死回生   1960年,时任南京军区司令员的许世友带领军区机关部长以上干部到浙江沿海巡视,返回时路过上海,上海警备区司令员王必成接待了他们。席间,王必成对时任南京军区政治部文化部部长的沈西蒙说:“西蒙啊,你知

文档评论(0)

小马过河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