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茧育后期死蛹的发生与防止.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种茧育后期死蛹的发生与防止

种茧育后期死蛹的发生与防止 白红英 罗太义 杨雷 (云南省农科院蚕桑蜜蜂研究所 661101) 摘 要 蛹期是幼虫转变为成虫的过渡时期,是雌雄体内生殖细胞急速成长以至完成的时期,是种茧调查、选茧、选蛹、雌雄鉴别和发蛾调节等工作的繁忙时期。种茧合理保护,对提高蚕种质量和制种数量有显著的效果。为此,在养蚕生产中应采取多种措施防止和减少后期死蛹的发生,如增强体质、净化养蚕和制种环境,加强饲养管理,减少蛹体创伤,做好大蚕期和种茧期的气象调节工作等。 关键词:家蚕 种茧育 后期死蛹 文献综述 家蚕是完全变态昆虫,一生中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形态和生理上完全不同的阶段,从卵开始到成虫交配产卵至自然死亡为止即一个世代经历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过程,称家蚕的生活史;熟蚕上簇到发蛾,称种茧期或蛹期,是家蚕的变态时期,一般上簇后经过3日左右吐丝终了,再经过1–2日脱皮化蛹,经两周左右羽化成蛾,交配产卵,从上簇到化蛹称前期;化蛹到复眼着色之间称中期;复眼开始着色到发蛾称后期;前中期是体内旧组织盛行解离与新组织新生的生理上的重大转折期,蛹期前后两次蜕皮,在形态上均有变化,特称变态蜕皮,蛹期经过时间因品种、环境条件的不同而有差异。冯家新认为种茧期的保护温度以24℃为标准,23–25℃为适温,21–27℃为发蛾调节的安全温度范围[1]。 以生产蚕种为目的的种茧育与丝茧育比较,其蚕病防治有如下四个不同的特点。第一,饲养的原种体质相对较弱,抗病能力较差;第二,蚕病防治时期长,从蚕种催青开始,一直到制种期和蚕种保护,贯穿蚕种生产的始末;第三,种茧保护期经常发生后期死蛹。因此,防治后期死蛹的发生是提高蚕种产量和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第四,需要进行微粒子病的检查。家蚕微粒子病因能经蚕卵胚胎传染而唯一被列为蚕种检疫的对象。国家对各级蚕种的母蛾微粒子病的批毒率都制定了严格的标准,超出规定批毒率指标的不合格蚕种必须整批淘汰,因此,微粒子病是蚕种生产中蚕病防治的重点。 1. 后期死蛹发生的原因 种茧育后期死蛹发生的主要原因为蚕体体质的虚弱、创伤和病原微生物的同时作用以及不良环境条件和叶质的影响等。 1.1 蚕体体质问题 由于体质问题而引起的后期死蛹,主要为细菌性肠道病。细菌性肠道病的发生是肠球菌为主引起的一种条件致病,家蚕体质虚弱是其首要原因,家蚕体质的虚弱主要表现为蚕体防御性物质AEP的含量和活性的下降。AEP含量和活性的下降,导至消化道内存在的肠球菌大量繁殖;肠球菌的大量繁殖引起消化液的酸性化,继而引起消化道内其它细菌的大量繁殖,在家蚕体质虚弱的前提下,肠球菌发挥致病作用,最终致使家蚕发病死亡,甚至表现为后期死蛹,后期死蛹的症状多样性与当时蚕体内其它细菌的繁殖情况有关(蚕蛹并非无菌的生物体, 其体内存在着肠球菌和沙雷氏菌等细菌)[3]。 研究表明家蚕品种之间的AEP含量和活性存在差异,多丝量品种的新松(中系)低于新月(日系),更低于浙农1号。桑叶质量的不佳,5龄期的高温多湿,以及5龄起蚕的过度饥饿等都会导致AEP的含量或活性下降。 1.2 创伤和病原微生物 创伤产生的同时,病原微生物的入侵是造成后期死蛹的另一大原因,该原因引起的后期死蛹都为败血病。 早采茧、种茧搬运、削茧、鉴蛹和蛹期保护各个环节的操作粗放,都会造成创伤,当雌雄鉴别后1—2天内蛹体出现黑褐色小点的情况,也往往是创伤所引起的芽孢杆菌属、肠杆菌属、沙雷氏菌属的细菌都能引起蚕蛹的败血病,这些细菌广泛分布于空气、水源、尘埃、土壤、桑叶、蚕座、蚕具和簇具上。根据我国调查资料,从蚕室、簇室、贮桑室等养蚕生产场所分离得到的66个菌株中,1/3以上引起蚕蛹的败血病。据日本资料报道,养蚕场所分离的细菌,50%对蚕有致病力,其中80%为沙雷氏菌;从茧中死蚕分离的细菌中,73%是革兰氏阴性菌,其中沙雷氏菌占50%。因此,蛹期环境的洁净程度决定了创伤后的发病率[2]。 1.3 气象环境调节 蛹期气象环境调节是否适当是导致后期死蛹的原因之一,高温多湿时,有利于细菌迅速的繁殖和传播,蚕体质下降,间接影响细菌性败血病和中毒病的发生。温度过高体内消耗养分大,加上闷热,则软化死蛹多,环境干燥,容易导致蛹体旋动,再加上强光刺激、振动、气流大等原因,则消耗体力和旋动时受蛹匾内衬垫材料刺激,导致受伤出血,感染病菌,造成后期死蛹。据西南农业大学蚕桑系调查,旋蛹的发生与环境干燥和品种遗传性有密切关系,在干湿差3.5℃以上就容易发生,干湿差越大,旋蛹发生越多;蛹体小,易活动的品种容易发生,蛹期环境过分干燥也易引起干蛹,据1972年田中一行测得这种干蛹在化蛹第2日的失水量为8.8mg/g.h,而正常蛹仅失水量1.7mg,干蛹为正常蛹的5倍;第7日干蛹失水量为10.1mg,正常蛹仅3mg,前者为后者的3.5倍

文档评论(0)

pangzilv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