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为小女美名考.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茶”为小女美名考

“茶”为小女美名考   金元好问《德华小女五岁能诵余诗数首以此诗为赠》中有:“牙牙娇语总堪夸,学念新诗似小茶。”自注:“唐人以茶为小女美称。”然而,现有唐代文献中鲜有茶为女子美称的记载,宋以来文献中则不乏其例。宋范公傅《过庭录》:“刘贡父知长安,妓有茶娇者,以色慧称,贡父惑之,事传一时……永叔戏之曰:贡父非独酒能病人,茶亦能病人多矣。”元马致远[仙吕]:“紧相催,闲笃磨,快道与茶茶嬷嬷。”傅丽英、马恒君解释说:“茶茶,少女之昵称。”李直夫《虎头牌》第四折:“叔叔婶子,我茶茶在门外,你开门来。”张可久[寨儿令]:“媚春光草草花花,惹风声盼盼茶茶。”元欧阳玄《追封鲁郡公许公神道碑》:“孙女五:小茶、三茶、增茶、顺茶、相茶。”明朱有墩《元宫词》:“侍从皮帽总姑麻,罟罟高冠胜六珈。进得女真千户妹,十三?尚』讲璨琛!本菰?好问的说法,以茶给女子命名始于唐代,唐人为什么会以“茶”为小女美称呢?今不揣浅陋,试作爬梳。   我以为其理据源于《诗经“出其闺阁,有女如荼。”“有女如荼”之“荼”并不是作为饮品的茶,而是茅草、芦苇之类的白花。朱熹《诗集传》:“荼,茅华轻白可爱者也。”《国语“吴王夫差于黄池之会,陈兵以胁晋,万人为方陈,皆白常、白旗、素甲、白羽之?D,望之如荼。”韦昭注:“荼,茅秀,亦以白色为如荼。”从以上解释不难看出,茅秀的特点就是洁白、轻柔,“有女如荼”就是用雪白轻柔的白茅花形容少女肌肤白皙,娇柔可爱。把少女比作白茅花,不只此一例,其他文献典籍中也有这样的例子。《汉书“练时日,侯有望,?k?k萧,延四方…一灵安留,吟青黄,遍观此,眺瑶堂。众??并,绰奇丽,颜如荼,兆逐靡。”应劭曰:“荼,野菅白华也。言此奇丽,白如荼也。”颜师古曰:“菅,茅也。言美女颜貌如茅荼之柔也。”《晚晴移诗汇》卷十八屈大均《琵琶行赠蒲衣子》诗云:“琵琶弟子君多少,中有几人颜如荼。”《广东新语》卷八“女语”亦有言:“可怜窈窕三罗敷,肌如冰雪颜如荼。”上述几处均用白茅花形容鲜白轻柔,比喻少女的容貌。   其实,用动植物来比喻女性的现象在《诗经》中很常见,其中以花来比喻女子的诗句尤多。如《周南“桃之天天,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郑风“有女同车,颜如舜华”,“有女同车,颜如舜英”。《陈风“视尔如莜,贻我握椒。”上述比喻均表达了女子“貌美如花”的含义,既体现了中国人含蓄委婉的性格,又表现了先民们对环境与自身的一种朴素的认识与理解,以及由物象而产生联想的认识方式与思维方式。在隐喻思维有着深厚根基的中国,以物象喻人既然十分常见,那么,将美好的物象取为人名自然也是可以理解的了。   然而,唐人用以命名的“茶”并非“白茅花”,而是可以饮用的茶,这与“茶”字在唐代的确立以及茶在唐代人们生活中的地位有关。我们知道,“茶”是从“荼”中分离出来的。《尔雅“?x,苦荼。”此时“荼”已经具有“茶”的意义。1990年,浙江省湖州博物馆在清理一座因农民取土建房而遭破坏的东汉晚期的砖室墓中,取出一只完整的青瓷贮茶瓮,在器肩部刻有一个“荼”字。这说明汉代民间是用“荼”字指作为茗饮的茶的。《汉书“长沙国,秦郡,高帝五年为国……昭陵,荼陵,泥水西入湘,行七百里。”“荼陵”,即今湖南茶陵县。陆羽《茶经》引《茶陵图经》:“茶陵者,所谓陵谷生茶茗焉。”清顾炎武《唐韵正》:“荼,宅加切,古音涂。按:荼?F之荼与荼苦之荼,本是一字。古时未分麻韵,荼?F字亦只读为徒。汉魏以下乃音宅加反,而加字音居何反,犹在歌戈韵,梁以下始有今音。”据顾氏所言,南朝梁时表示“茶”之义的“荼”已有今音。至于“荼”字形的转变,陆羽《茶经“茶”,陆羽《茶经》中沿用了《开元文字音义》“茶”的写法。南宋魏了翁《邛州先茶记》:“茶之始,其字为荼,如《春秋》书齐荼,《汉志》书荼陵之类,陆、颜诸人虽已转入茶音,而未敢辄易字文也。若《尔雅》,若《本草》,犹从?H从余,而徐鼎臣训茶犹曰:即今之茶也。惟自陆羽《茶经》、卢仝《茶歌》、赵赞《茶禁》以后,则遂易荼为茶。”顾炎武《唐韵正》中也有“茶”字形体的演变记载:“梁以下始有今音,又妄减一画为茶字。愚游泰山岱岳,观览唐碑题名,见大历十四年刻荼药字,贞元十四年刻荼宴字,皆作荼……其时字体尚未变。至会昌元年柳公权书《玄秘塔碑铭》,大中九年裴休书《圭峰禅师碑》茶毗字,俱减此一画,则此字变于中唐以后也。”然而“茶”字创始是一回事,被人们普遍接受并使用是另一回事,朱自振在《关于“茶”字出于中唐的匡正》一文中表示:“唐朝中期,随着我国茶业和茶叶文化的蓬勃发展,陆羽、卢全和赵赞虽不是荼改茶的创始人,但由于他们在《茶经》《茶歌》和奏章上都拒荼而用茶,从而增强了茶字的权威性和合法性,也有力地推进了社会上弃荼取茶的发展,以至在不久的唐朝中后期,即实现了由荼到茶的字体的根本变革。”按照朱自振先生的看法,“茶”之字

文档评论(0)

5201314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65201001000004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