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教案.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代文化常识”教案

“古代文化常识”教案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策略研究”课题汇报课 教学目标 一、 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 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名字号,纪年、纪月、纪日法。 教学重点: 字号的由来,纪年法,古代24小时称法。 教学难点: 干支纪年法 。 教学安排:一个课时。 教学准备:1.做好课件。2.学生阅读印发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导课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看看它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祖籍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自号少陵野老。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大历五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 上述文字是对杜甫的简介。主要介绍了杜甫的字、号;后世对他的称谓和评价;出生和去世时间及情形。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这里用了两种纪年方式:“公元712年-公元770年”是现代的公元纪年法(此项以后再谈),“大历五年冬”是古代纪年法中的帝王年号记年法。 古人有名有字有号,当世人或后世人如何称他们呢?古代纪年纪时的方法有哪些呢?这节课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走进古代文化的殿堂,去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与精深。 二、称谓名称。今天,我们要称呼一个人,直呼其名即可,可在古代对一个人的称谓却有许多讲究,一不留意,就有可能陷自己于不堪之境,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古人都有那些主要称谓。 (一)称名。(二)称字。(三)称号。(四)称书斋名。 (五)称官名或官地。(六)称籍贯或居屋。 (一)称名。 名,一般是婴儿出生几个月,由父亲,或长者或有威望的人命名,姓与名结合起来就是对一个人身份的确定。但古人特别是读书人或有威望有影响力的人,一般不直呼其名,因为直呼某人的姓名是不礼貌的行为。但在下面几种情况下,则可直呼其名: ①给某人作传时,如: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屈原列传》 ②自称时, 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 ③表示对某人轻视或蔑视时。 (二)称字。 1、字的来历。字是一个人行成人礼后,由父亲或长者给取的。古代男子一般在20岁行冠礼,女子一般在15岁行笄礼。成人后,称字是对平辈或尊辈的礼貌和尊敬。 2、字与名间的关系。字是名的解释或补充,对名有表述和阐明的作用。如: ①文天祥,字宋瑞,“祥”与“瑞”意思相近 ②宋代作家晁补之,字无咎,因能“补过”,才能“无咎”。 ③杜甫,字子美,“甫”古代男子的美称,“子美”对“甫”有补充作用。(“子”古代人名中的表字,如子瞻)。 (三)称号。 1、自号。一般是作者本人所取,不受家庭行辈的限制,而是作者根据自己的志趣或抒情的需要自己拟定的,号,可谓是文人士大夫自命清高的超俗表现。如六一居士欧阳修,青莲居士李白,香山居士白居易等。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欧阳修的“六一”体现古代文人雅趣与抱负。 2、谥号。古代帝王、卿大夫、诸侯、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前的事迹行为和品德评定的一个称号,以褒善贬恶,这个称号就是“谥”或“谥号”。 根据对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的研究表明,迟至周穆王前后,给地位较高或较有身份的死者加以谥号的做法已比较多。古代除对帝王可以称呼其“谥号”外,称呼大臣、学者名流的“谥号”也是一种尊重的称呼。如陶渊明的谥号为先生(靖节:平淡、清高,有气节),林则徐的谥号为林文忠公(经邦定誉曰文,危身利国曰忠。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后世称陶靖节、林文忠公是对陶渊明、林则徐的一种尊重。 从唐代开始,有“三品赐谥”的说法,以后大体相沿未改。但到了清代,一品大员方赐谥。 3、庙号。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某祖某宗的名号,称庙号。始于殷代,其后历代封建帝王,都有庙号。庙号的特点是皇帝死了之后才有。皇帝死之后他要进太庙,或者家庙,庙里头有一个神主,一个木牌位来祭祀他,这里头要给他一个称号。以宋朝为例,主要是以“祖”和“宗”来起庙号。北宋九位皇帝庙号是“太祖太宗真仁英,神哲徽钦都汴京”;南宋也是九位皇帝,庙号是“高孝光宁度理恭,端宗卫王国祚崩”。 (四)称书斋名。根据某人的书房名称呼某人。如聊斋先生蒲

文档评论(0)

xy88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