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idx[所有分类]滑板辅训手段与速度滑冰直道技术的动作结构比较研究
滑板辅训手段与速度滑冰直道技术的动作结构比较研究
的步频高于中国运动员,中国运动员步幅明显大于fl本运动员,
中国运动员的起跑效果优于日本运动员网。
1.2.2速度速度滑冰的动力学研究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在速滑项目上应用运动学难以解决的问题,如高速滑行中的拍摄角度误差、国外比赛提供资料的非专业性、速度滑冰运动员重心轨迹
的描述等问题逐渐成了研究的瓶颈【101。为此,我们从动力学角度加强了研究。1.22.1足底压力测量技术研究现状
压力测量技术自1882年英国人Beely率先研究以来111】,真正对步态系统的动力学研究和临床研究则始于20世纪50年代112]。足底压力测量作为当今步态
研究、足疾诊断和运动鞋设计等领域的支撑技术,其发展历经足印技术,足底压力扫描技术、力板与测力台技术、压力鞋与鞋垫技术113)。其中力板和测力台为
静态测试系统,能够测定站立或一个步态时相的三维压力参数,但不能获得连续性压力参数,适宜测定低频长时的动作;压力鞋和鞋垫可以获得连续性压力分布
参数,并可以进行实时监测和反馈1141,但只能测定垂直方向的参数,不能获得水平方向的剪应力115,,适宜测定高频短时的动作。实际应用中常用的评估参数
有:力和力矩、最大力、最大压力和平均压力、压力分布、接触面积、力一时间积分、压力一时间积分、单脚与双脚站立时间、足底压力中心变化、连续足底压
力轨迹等“司。1.2.2.2速度滑冰动力学研究现状
从Lngenschenau(l981)所测得的速滑中蹬冰力曲线发表开始,可以说揭开了冰上项目动力学研究的序幕。切genschenau首次描述了蹬冰过程中作用于冰刀
上力的曲线特征,即蹬冰过程中力的曲线在标准体重下呈现双峰型的研究报告11刀。1990年程国庆先生领导的科研小组通过跟踪测力系统的研究,对我国国家队
选手的蹬冰力测试也支持了这一研究结果111。Kouing(1987)对3种不同滑行速度条件下蹬冰力进行了测试,证实滑行速度与滑跑频率密切相关1181,但没能阐述蹬
冰力与滑行速度之间的联系。 为此,张强、陈民盛等对滑行速度与蹬冰力之间的关系进行综述,.认为:直
道滑行速度与蹬冰力曲线形态有关,表现为低速滑行时垂直力曲线为单峰型而高速滑行时为双峰型;水平力的峰值点力值和平均力值与滑行速度相关
(P0.05,P0.01)11910 2003年\n可以揭示出单纯运动学研究难以发现的一些规律。通过对滑板辅助训练手段与速度滑冰直
道技术的动作结构动力学特征进行比较分析,试图找到二者之feJ的异同,为检验和提高滑板辅助训练手段的有效性提供依据。
4结论与建议
41滑板与滑冰在压力—时间曲线上有显著差异。滑冰足底压力随时间变化曲线呈双峰型,第二峰平缓且峰值压力高于第一峰;滑板足底压力随时间变化
曲线呈多峰型,第二个波峰较陡峭. 4..2滑板辅训手段的一个单步着冰时间是速度滑冰直道技术一个单步着冰
时间的2.n倍;提示,可适当缩短滑板的长度,在训练中模拟冰上的动作时相与频率;滑板辅训手段的最大压力和平均压力参数均显著高于速度滑冰直道技
术,即滑板作为一种辅助训练,对提高运动员在冰上的法向蹬冰力是有益的。 4.3滑板与滑冰在足底压力和压强的分布特征上基本一致。滑板辅训手段和
速度滑冰直道技术一个单步足底不同区域着地顺序与离地顺序一致;大部分时间是足跟区和足中区外侧受力;用力传递过程和方向基本一致:足跟区,足中区,
足前区。 4.4滑板和滑冰足底不同区域Fmax、Avera罗、pmax、Impulse和LR指标有
差异,提示在应用滑板训练中,指导运动员将最大力用在足跟区内侧,以形成与速度滑冰直道技术相一致的动作结构和用力感觉,提高滑板辅助训练手段的有效
性。
注释
〔1]陈民盛,程国庆.速滑直道滑行技术—滑跑姿势的生物力学[A].速度滑冰运动生物力学[c〕.北京:国家体委科教司,1990:9一14.
〔幻严力,刘贵宝,陈小平,等.认识速度滑冰项目规律的科研进程【Jl.冰雪运 动,2004(5):1一3.
〔3]李景华.改进速滑弯道技术的体会「J]新体育,1960.伦)〔4〕刘占林.速滑蹬冰技术的生物力学分\n戴冠戎泽.骨骼系统的生物力学基础〔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5.
【5〕弗拉基米尔M运动生物力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6]袁庆成.生物力学在运动技术研究中的应用〔1]新体育,1959,(1).
【7〕袁肾纯.苏联运动生物力学的发展和动向【Jl新体育.1962,(2).〔8]王今越,刘伟,陈民盛.国内妞动生物力学发展现状思考LJ].大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
(4):33一36.〔9〕陈民盛,张云,关于速滑技术研究的方法学进展【J〕.冰雪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