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非遗入校园-面向未来的非遗传承之路
非遗入校园:面向未来的非遗传承之路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面临着两难选择,是面向未来,还是走向灭亡。学校教育,包括非遗原产地的中小学以及地方高等院校,在未来将担负起非遗传播与传承的重任。因为它们既有传承优势,也有学术优势。这是一条面向未来的传承之路。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学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4-0001-02
江西自古以来物产富饶、人文荟萃,素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誉,故唐代诗人王勃一到江西省会南昌就慨然歌曰:“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也正是这良好的生态环境,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得江西成为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的地方,据笔者统计,从2006年至今,国家公布了三次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江西就有35项。应当来说,作为一个革命老区,能在国家非遗名录上有如此品类繁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榜上有名,是一大盛事,它说明老区人民对传统的热忱,同时也意味着使命。因为正如王文章先生所说:申报只是形式,科学的抢救与保护才是目的[1]。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农耕文化为土壤的,其传承之路多由爷爷传父亲,父亲再传儿子,代代相续,以求连绵不绝。可是我??的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狭隘的生存空间使得更多的年轻人把目光转向外面的世界,又有多少人关注那曾经如祖传秘诀般的非遗呢?很多优秀的传统正在一点一点地消失。正因为如此,引起了地方及中央政府的关注。在十八大上,习近平就把保护优秀传统文化当作一项重要国策提上了议程。中央文化部门也把目光转向了学校,2008年,当时的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就说:“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进教材、进校园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也是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经验。”[2]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江西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此,笔者进入江西一些中小学及相关高校进行了走访与调研,总结出了他们在“非遗进校园”活动中取得的成就,希望它对广大学者与非遗保护的决策者有所帮助。
一、从小抓起:“非遗”走进中小学
《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第五条第四款规定:“各级各类文化遗产保护机构要经常举办展示、论坛、讲座等活动,使公众更多地了解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教育部门要将优秀文化遗产内容和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纳入教学计划,编入教材,组织参观学习活动,激发青少年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3]非遗走进中小学,将文化传承与保护的种子从小就在学生的心里播下来,将是一件非常有益的事情。一方面,它可以使学生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另一方面,这颗种子一旦种下,总会有发芽的时候,只要我们稍加引导,就可以激发他们的热情。比如:为庆祝我国第九个“文化遗产日”,2014年6月13日上午,由吉安市文化广播电影电视新闻出版局主办,吉安市群众艺术馆承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系列宣传活动在城南凤凰小学拉开帷幕,此项目活动就有力的诠释了“非遗保护与城镇化同行”的重要内涵。如果说以上活动只是一种非遗的传播与宣传,那么江西另外一些学校则走得更前进一步,他们想方设法让我们的后一代融入非遗,走进非遗,最终成为传承非遗的火炬手。比如为了让武宁县的非遗走进校园,政府委托九江职业大学将其非遗项目――18首经典打鼓歌编入音乐教材,在全县中小学试行,使得武宁的孩子打小就学习并传承这一使武宁人骄傲的艺术文化传统。更有意思的是,萍乡市甚至让家长扮成了传播与传承非遗的使者。2011年春节,萍乡市上栗县教育局给全县所有的学校下达了一份具有特殊意义的“寒假作业”――“听爷爷、奶奶讲非遗的故事”,让爷爷奶奶利用寒假尤其是春节的机会,带着自己的孩子去农村了解并学习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另外一个维度拓展了非遗传播的途径,使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伴随家长,陪着孩子同行。此举惠及全县139所小学,共44612名学生。非遗进校园,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另一方面它又给学生播下了非遗传承与保护的种子,一旦遇到肥沃的土壤,它就能生根发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过去只是某个家族的祖传秘方,或者是一种手艺活,其传承模式是父传子、师传徒。但是在学校教育通行的今天,这种古老的传承模式早已显得不合时宜。非遗,不能成为一种秘方,或一个秘诀以一种农耕文化的模式家族式流传,它们应当有更广阔的传承路径,而学校传承将会是非遗的不二选择。“非遗进校园”口号正是在这种情境中提出来的[4]。当然,其操作方式因时、因地、因学校而异,比如可以利用课外活动展播“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微电影,在音乐课、美术课或体育课中安排相应非遗传承人授课,或者在学生中举办“我心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有奖征文比赛,参观非物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