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雁北地区北魏乐舞杂技俑初探
雁北地区北魏乐舞杂技俑初探
【摘 要】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转型期,尤其在北魏时期,社会状况呈现出多民族聚居、多种文化交融的特征。音乐、舞蹈和百戏是随着社会文化转型而变换多样的,研究乐舞、百戏的变化是研究当时社会变化和思想变化的重要方面。
【关键词】雁北地区;墓葬;乐舞俑;杂技俑
一、北魏墓葬出土乐舞杂技俑的基本情况
雁北师院M2和M5两座墓中出土了一批有跪坐、站立的乐舞俑和杂技俑[1]。“杂技百戏”陶俑。M5即是北魏宋绍祖墓。M2中乐伎俑是跪坐的,可以判断其为室内的乐舞形式,有3人在吹奏、3人在弹奏、2人在打击,吹奏乐器横笛、筚篥和胡笳,弹奏乐器有筝、箜篌和琵琶,打击乐器有鼓、钹。这8个汉族女性,梳高髻、带包巾,上面刻有“十”字形阴线,戴圆帽,身着交叉领左衽大衣。M2“缘幢”杂技俑,表演者中最下者,双腿分开与肩同宽,右手臂向下弯曲,作支撑叉腰状,左手臂向上弯直至额头扶抓竿子,仰面用额头顶竿,竿上有两童子,上边的童子在竿顶,头下垂,四肢下垂,下边童子在竿中间,双手举过头顶向后抓住竹竿,双腿紧夹竹竿,腰部以上弯曲使劲向后仰,竹竿上的两童造型优美,动作轻盈。在整个杂技百戏俑组合中,有一人双手向上张开,似在保护竿上童子的安全[2]。杂技组其余五个伴奏者,双腿均分开与肩同宽,作吹奏、弹奏、击打状。看这组缘幢杂技俑人物,头戴圆帽,脚蹬皮靴,圆领长裙,深目高鼻,是胡人形象。云冈石窟第38窟雕刻有两幅缘幢杂技图像,不同之处在于,云冈石窟缘幢活动有叠罗汉的表演形式。
雁北师院北魏墓群M5出土两个骑马击鼓乐伎俑。骑马击鼓俑身体粗壮,头戴鸡冠帽,身着长裙,是胡人形象,双手放在嘴两侧,似在吹奏横笛、排箫类乐器。身下的马粗壮有力,但腿部很短,与汉墓出土陶马不同,汉马头颈高昂、过于夸张,M5出土的马肥壮、四肢粗短,是蒙古马的特征,因此北魏墓葬出土的陶马具有很强的写实风格。据吴钊、刘东升编著的《中国音乐史略》载:“鼓吹是汉魏六朝开始盛行的一种重要乐种。鼓吹,主要是由鼓与箫、笳等乐器组成。其中,由建鼓与箫、笳在朝会宴享时演奏的称“鼓吹”或“黄门鼓吹”;由提鼓与箫、笳在马上作为出行仪仗演奏的专称“骑吹”;有提鼓、箫、笳,加上铙在马上作为军乐演奏的称“铙歌”或“短箫铙歌”。”因此,我们可以推断,M5出土的这两个骑马乐伎俑应是出行仪仗俑,具有仪仗性质的军乐演奏形式。
司马金龙墓出土12件女乐俑,皆是跪坐,有的双腿跪坐两手向前平举,有的右腿向前斜跪,有的双手向坐左侧举作击拍状[3]。女乐俑梳高髻,束以十字形发带,裹包巾,下垂至肩,身穿斜领窄袖长袍,似右衽,为汉人形象。依据手臂的形态分析,这些女乐俑应有的在吹奏,有的在弹奏,有的在击打。
大同七里村北魏墓群出土4件舞伎俑,有的呈站姿,有的呈跪姿,但不论何种姿势,大都手臂弯曲向前或向上扬起[4]。头戴圆形风帽,垂至肩部,右衽,袍裾呈圆形的伞状,人物的面部丰满肥硕,上肢前伸,已经残损。标本M22:11,高18.1厘米,头戴分体式兜鍪,上有“十”字形线痕,人物的头部尖耸,面部凹陷,高鼻突出,双眼和鼻孔明显戳刺,脖颈长细,腰部束有粗带,上肢细小,右手向上举,左手向前屈,由于是手工制作,制作粗糙,所以人物仅塑造出大致轮廓,面部表情比较模糊,且人物造型大多比例不合,造型稚趣诙默。
大同下深井北魏墓中出土4件陶俑[5]。这4件陶俑分站立和坐式两种,其中有一件站立抬腿的陶俑是舞伎俑,另2件坐式的陶俑是乐伎俑。标本M1:12,高25.2厘米,拢手站立,双手拢与袖内,右腿明显高抬,头发梳高发髻,头戴包巾,包巾上有“十”字形阴线,垂裙直达肩部,眉清目秀,十分祥和,身穿红色交领长袍衫、黑色长裙至足底。这个陶俑,由于右腿高抬,似在舞蹈。衣服为左衽,为胡人。两件乐伎俑因其动作姿势似作击打状。
二、北魏中期墓乐舞、百戏俑分型研究
北魏中期乐舞、百戏俑墓葬的代表有雁北师院M2、M5、大同石家寨司马金龙墓、大同七里村北魏墓群M22、M35、大同下深井北魏墓等。北魏中期乐舞百戏俑分为乐伎俑、舞伎俑、杂技俑三类。
乐伎俑按演奏乐器种类分为三型:
型为吹奏乐俑。雁北师院M2出土3件,分别吹奏横笛、筚篥、胡笳,M5出土2件骑马吹奏俑,高约30厘米,乐器有横笛、排箫,头戴鸡冠帽,帽沿至肩,身穿窄袖长裙裙边和袖口涂红色,下穿?裤,脚蹬靴。马短小粗壮,低头,马背上有障泥。这种短小粗壮的马是蒙古马,与汉马头颈高昂、高大夸张的骏马不同。司马金龙墓有出土吹奏乐俑,乐器有筚篥、胡笳,形制、服饰及姿势与雁北师院M2相同,通高15~21厘米。
型为弹奏乐俑。雁北师院M2出土3件,司马金龙墓出土若干,弹奏乐器为筝、箜篌;形制、服饰、高度与吹奏乐俑相同。
型为打击乐俑。雁北师院M2出土2件,司马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