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三语文基础知识整合复习课件15.ppt
通假字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 音同或音近的字替用本字。如“张良出,要项伯”中 “要”通“邀”。 2.声旁字代替形声字。如“具告以事”中“具”通“俱”。 3.形声字代替声旁字。如“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中形声 字“指”通声旁字“旨”,意为“旨趣”。 4.同声旁字互相代替。如“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中“畔” 通“叛”。 高中课本涉及的常见通假字不超过 100 个,识记起来并不 困难。高考虽然很少直接出题检查考生对通假知识的掌握情况, 但考生若无这方面的知识,在阅读课外文言文时可能会遇到一 定的障碍。(注:常见通假字分类辑录见配套资料《制胜锦囊》) 考点三 古今异义词 从文言到白话,大多数词语的词义已发生了变化。古今词 义的演变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词义扩大 词义扩大是指词的外延的扩大。如“中国”古义指中原地 区,今义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好”古代专指女子相貌好看, 不涉及品德;而现在可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事、物都 可以修饰限制。 2.词义缩小 词义的缩小,是指词的古义内容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变得 狭小的现象。词义的缩小有以下三类: (1)词义程度的减弱。如“怨”,古义是“恨”的意思;今 义的“怨”,由古义“恨”减弱为“责怪”的意思。 (2)词义范围的缩小。如“丈夫”,古义是男子的通称,今 专指女子的配偶。 (3) 词义义项的减少。如“迁”,古代常用义项有 “迁 移”“转变”“调任”“升职”“贬谪”“流放”,现在只剩 下“迁移”“转变”这两个义项。 * * 专题十四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考纲内容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B 级(理解)。 考纲阐释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包含三个方面的要 素:一是这些文言实词是常见的实词,而不是生僻难懂的词(重 点掌握但不局限于考纲所列的 120 个常见文言实词);二是这 些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脱离选文 在字典中的含义;三是对于这些实词的语境意义要理解,而不 是识记。 考点分布 1.一词多义。 2.通假字。 3.古今异义词。 4.偏义复词。 5.词类活用。 考纲阐释 考情分析 (续表) 本考点重点考查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考查最 多的是一词多义,其次是词类活用。2013 年全国高考所考查 的文言实词几乎都能和考生熟悉的课内知识相联系,考生总能 在课本中找到答案,因此,考生应熟练掌握课本中重要的文言 实词,尤其是考纲规定的 120 个文言实词,应该加强记忆其容 易混淆的词义。2013 年全国高考都考查了文言实词,所考查 的文言实词都是常见的,应该说难度不大。但是考生平时复习 时,只注意《考试大纲》中规定的 120 个文言实词是远远不够 的,常见实词也应引起高度重视。 近几年广东实词题型稳定,实词的考查主要有两种形式:① 单独命题考试;②在文言翻译中综合考查。所以对于实词除了 理解记忆外还要注意能够在具体语境中灵活运用。 年 份 考查情况 2007 年 质、善、玩、录 2008 年 振、收、造、悦服 2009 年 奇、起、诛、弛 2010 年 语、委、识、恙 2011 年 苦、纵、官、抵 2012 年 擢、豁、举、卒 2013 年 第、推、绳、知 附:2006~2013 年广东高考“文言实词”考查情况一览表 粤题精讲 1.(2013 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出知益州,时李顺构乱,王继恩、上官正总兵攻讨,顿师 不进。咏以言激正,勉其亲行,仍盛为供帐饯之。正由是决行 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 田里。 初,蜀士知向学,而不乐仕宦。咏察郡人张及、李畋、张 士由是知劝。 (选自《宋史·张咏传》,有删节)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名师剖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 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 级。A 项“第”字应理解为“科举考 中”的意思,前文为“郡举进士,议以咏为首荐”,而后文为 “咏与寇准致书郡将,荐覃为首”,由此可推知 A 项解释正确。 B 项中“推”字原为“推求”之意,结合前后文的语境理解可 知,将“推”字理解为“追究”也是能解释得通,因此该项解 释也是合理的。C 项“绳”字应解释为“制裁、约束”,前文 说“属岁歉,民多私鬻盐以自给。捕获犯者数百人,咏悉宽其 罚而遣之”,收成不好时,张咏宽贷私自卖盐的百姓,而此句 是“官属”劝张咏严惩私自卖盐的人,所以应将“绳”字理解 为“制裁,约束”。D 项“知”字解释为“掌管”,根据前文 提示“真宗以咏前在蜀治行优异”,根据张咏之前治理蜀地时 优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