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八章---近代财政制度的变迁.ppt
思考题 1.试述近代中国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演变。 2.试述近代中国财政收支结构的变化。 3.试述民国政府内债的发行与整理。 5.公库制度 《公库法》规定,一切税款收入由纳税人或缴款人送交代理国库的分支银行,直接列入库款收入;国家一切经费开支,也必须由国库经费直接支付给债权人,所有解款必须解缴入库,所有拨款均由国库拨付。 国民政府的公库组织,即中央政府的公库称为国库(总库),主管机关为财政部,总库负责综合处理全国公库的一切事务,各省的公库称为省库(分库),主管机关为省财政厅,分库办理当地的国库收支事务,并奉总库之命处理及承转全省国库事务;县、市的公库称为县库或市库(支库)主管机关为县、市财政局,支库主要办理当地国库收支事务。 三、财政收支结构的变化 (一)晚清时期 1.支出结构 除皇室开支、百官俸禄外,其突出的变化,是军费支出、战争赔款和洋务费用。 2.收入结构 一是田赋增收,主要通过税收附加形式,以及采用银钱折合比利肆意搜括社会财富;二是改变盐制,开征盐厘,增减盐税附加;三是开征新税,主要是关税和厘金。在财政入不敷出的情况下,清政府还大举公债,以外债为主。 财政收入数量结构的变化:间接税超过直接税,甲午前夕,直接税与间接税的比例大体为40%与60%。辛亥前夕,间接税的比重上升到75%,直接税降至25%。单一农业税向农、工、商税并重多元化税制演变。 (二)北洋时期 1.增加财政收入的举措 首先是保留旧捐税,进一步加速开征新税,如印花税、烟酒牌照税、契税加征、车税加征、厘金加征等。任意加派旧税、不断提高税率,正税之外又有附加、摊派,苛捐杂税层出不穷,正税成倍增长,仅田赋一项,各地附加就有数十种,乃至上百种。 其次,举借外债,大量发行内债。15年中,共举借外债10亿元;发行内债61200万元。 北洋政府的财政支出主要是军费和债务费,要占支出总额的70-80%以上。 2.财政支出 27 170.2 26 166.5 47 297.7 634.4 1925 30 150.6 26 128.0 44 217.2 495.8 1919 34 159.6 29 137.7 37 175.5 472.8 1916 32 116.0 28 98.6 40 142.4 357.0 1914 27 168.8 46 300.7 27 172.7 642.2 1913 % 数额 % 数额 % 数额 其他 债务费 军事费 岁出总额 年份 单位:百万元 (三)国民政府时期 1.财政收入 商业税收越来越成为财政收入的主导。1927-1937年,关、盐、统三税成了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三项合计占国家岁入的80%左右,如剔除债务收入,则占95%。抗战期间,关、盐、统三税大减,国民政府新辟直接税,把统税扩大为货物税,把盐税改为专卖及附加,形成战时新三税,基本占财政收入的50%以上,最高达89%。抗战胜利后,关税、盐税、直接税、货物税,成了中央税收的四大支柱。 2.财政支出的主要构成:军费、债务费和政务费 军费支出占主要地位。1934年以前几乎占国家岁出的一半,最高要占88.4%,1936年为29.2%,是最低的。抗战爆发后,军费开支进一步增加,一般要占当年财政支出的60-70%。抗战胜利后,全面内战爆发,军费开支急剧增加,1946年,全年军费支出占年度财政支出的59.9%,1947年占54.8%,1948年1至7月占68.5%(财政部的数据,明显偏低)。 债务费支出仅次于军费。1927年为160万元,占财政总支出的1%,到1936年增至83400万元,占44.1%。抗战时期,债务费支出以1939年为高,占27.9%。抗战结束后,1946年债务费支出为569亿元,1947年为9900亿元,1949年预算为8200余万元金圆券。 四、内债与外债的发生 (一)外债 1.晚清时期 外债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1874-1894年间共举债26笔,计4137万两,相当于此前21年间外债额的9倍。 甲午后,清政府不得不大举借债,1895-1899年共举外债七次,累计37000万两,主要是偿付对日赔款。1900年,《辛丑条约》规定赔款45000万两,年利4厘,期限39年,本息合计98323万两。自甲午到清王朝崩溃的世纪年间所举外债高达12000万两,这些外债大部分由赔款转变而来,并以中国的关税、盐税和厘金作担保。 2.北洋时期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立即宣布承认清代积欠的洋债并续借新债,最著名的是“善后大借款”,此时外债的主要部分由多国银行团所承借,绝大多数用于军费、购买军火。 袁世凯死后,各派军阀纷纷举借外债,并由袁世凯时期主要依赖欧美转而依靠日本,1916-19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