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第四章 可编程控制器概述.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工学]第四章 可编程控制器概述

第四章 可编程控制器概述 4.1 可编程控制器概述 1969年诞生时被称为可编程序逻辑控制器,简称PLC (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70年代后期,随着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称其为可编程序控制器,简称 PC (Programmable Controller)但由于PC容易和个人计算机相混淆,故人们仍习惯地用PLC作为可编程控制器的缩写。 PLC 是微机技术与继电接触器常规控制概念相结合的产物,即采用了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融合了继电接触器控制的概念构成的一种新型电控器。它专为在工业环境下应用而设计,采用可编程序的存储器,用来存储执行逻辑运算、顺序控制、定时、计数和算术运算等操作的指令,并通过数字、模拟式的输入输出,控制各类机械或生产过程。 可编程控制器的定义: (1987年,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可编程序控制器是一种数字运算操作的电子系统,专为在工业环境下应用而设计。它采用了可编程序的存储器,用来在其内部存储执行逻辑运算、顺序控制、定时、计数和算术运算等操作的指令,并通过数字的,模拟的输入和输出,控制各种类型的机械或生产过程。 三菱PLC外形图 西门子PLC外形图 欧姆龙PLC外形图 4.1.2 可编程控制器的由来与发展 在可编程序控制器问世以前,工业控制领域中是以继电器控制占主导地位的。对生产工艺多变的系统适应性差,一旦生产任务和工艺发生变化,就必须重新设计,并改变硬件结构。 1968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GM公司)为了在每次汽车改型或改变工艺流程时不改动原有继电器柜内的接线,降低成本,缩短开发周期,而提出了研制新型逻辑顺序控制装置,并提出了10项招标技术指标(GM10条)。 大型继电器逻辑电路异常复杂的配线,带来制造、使用和维护的高成本 10 项 指 标: 1、 在工厂里能迅速方便地对其控制系统进行编程。 2、 所有系统单元必须能在工厂内独立运行。 3、 系统的维修必须简单易行。 4、 装置的体积、能耗小于继电器控制系统。 5、 必须具有通信功能。 6、 输入开关量可以是已有的交流115 V电压信号。 7、 输出必须设计为能驱动具有115 V、2 A以下的负载。 8、 具有灵活的扩展能力。 9、 在购买和安装费用上,应具有较高的性能价格比。 10、用户存储器容量至少在4 KB以上。 10项指标的核心内容: 用计算机代替继电器控制盘。 能用于工业现场。 用程序代替硬件接线,即能改变其控制“逻辑”,而不需要变动组成它的元件和修改内部接线。 出现故障时易于诊断和维修。 输入/输出电平可与外部装置直接连接,结构易于扩展。 二、可编程控制器的发展 1968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GM公司)提出设想。 1969年,美国数字设备公司(DEC)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可编程控制器PDP-14,在通用汽车公司的生产线上试用成功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可编程控制器自此诞生。 第一代:从第一台可编程控制器诞生到70年代初期。其特点是:CPU由中小规模集成电路组成,存储器为磁芯存储器; 第二代:70年代初期到70年代末期。其特点是:CPU采用微处理器,存储器采用EPROM ; 第三代: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中期。其特点是:CPU采用8位和16位微处理器,有些还采用多微处理器结构,存储器采用EPROM、EAROM、CMOSRAM等 ; 第四代: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PC全面使用8位、16位微处理芯片的位片式芯片,处理速度也达到1us/步 ; 第五代:90年代中期至今。PC使用16位和32位的微处理器芯片,有的已使用RISC芯片。 美国从 1971 年开始输出这种技术, 1973 年以后,西德、日本、英国、法国相继开发了各自的 PLC ,并广泛应用。廿余年来, PLC 的发展迅猛异常,它的应用领域可谓是各行各业。 PLC 的出现和发展,是工业控制技术上的一个飞跃。 PLC 的应用在工业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与监控和数据采集(S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 Acquisition,SCADA ) 和集散控制系统 ( Distribution Control System,DCS ) 相互集成、相互补充、综合应用,将对工业控制各领域产生巨大的影响。 2. 我国PLC的发展 1974年我国开始仿制美国的第二代PLC产品,直到1977年,我国才研制出第一台具有实用价值的PLC,主要的控制方式是开关量控制。 从1982年开始,由于合资或引进技术、生产流水线等,使我国PLC的应用有了较大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PLC的发展。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以产品的引进、技术的消化、应用的普及为目标。规模在1000点以下。 近年来,我国PLC的应用也取得了可喜的成

文档评论(0)

skvdnd5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