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鞭毛虫病.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二节 鞭毛虫病

第二节 鞭毛虫病 一、伊氏锥虫病(乙) 二、牛毛滴虫病(乙) 三、组织滴虫病(甲) 三、组织滴虫病(甲) 2 .生活史与流行病学 组织滴虫行二分裂法繁殖。 寄生于盲肠内的组织滴虫,可进入鸡异刺线虫体内,在其卵巢中繁殖,并进入其卵内。异刺线虫卵到外界后,组织滴虫因有卵壳的保护,能存活6个月以上,成为重要的感染源。 本病通过消化道感染,在急性暴发流行时,病禽粪便中含有大量病原,沾污了饲料、饮水、用具和土壤,健禽食后便可感染。 蚯蚓吞食异刺线虫卵时,火鸡组织滴虫可随虫卵生存于蚯蚓体内,当雏鸡吃了这种蚯蚓后,就被滴虫感染,因此,蚯蚓在传播本病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 本病的发生无明显季节性,但在温暖潮湿的夏季发生较多。 诱因:本病常发生在卫生和管理条件不良的鸡场。鸡群过分拥挤,鸡舍和运动场不清洁,通风光照不足,饲料缺乏营养,缺乏维生素A,是诱发和加重本病流行的重要因素。 3 .症状 本病主要感染2周龄至4月龄的幼火鸡和2~4月龄的雏鸡,死亡率很高。成年鸡感染后症状不明显,常成为带虫者,散布病原。 潜伏期15~21天。病鸡精神不振,翅膀下垂,眼半闭,食欲减少以至停止,身体卷缩,怕冷,下痢,排淡黄色或淡绿色粪便。有时带血,甚至排出大量血液。有的病雏症状严重但不下痢,在粪中常可发现盲肠坏死组织碎片。病的末期,鸡冠、肉髯发绀,呈暗黑色,故称黑头病。病程1~3周,病愈康复鸡带虫可达数月。 4 .病理变化 病变局限在盲肠和肝脏。在最急性病例中,仅见盲肠发生严重的出血性炎症,肠腔中含有血液,肠管异常膨大。 典型病例可见盲肠肿大,肠壁肥厚坚实,盲肠粘膜发炎出血,坏死甚至形成溃疡,表面附有干酪样坏死物或形成硬的肠芯。 肝脏肿大并出现特征性的坏死病灶,这种病灶在肝脏表面呈圆形或不规则形,中央凹陷,边缘隆起,病灶颜色为黄绿色。单个或融合成片。 组织滴虫病变 5.诊断 可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特征性病理变化进行综合性判断,尤其是肝脏与盲肠病变具有特征性,可作为诊断的依据; 还可采取病禽新鲜盲肠内容物,以加温(40℃)生理盐水稀释后作成悬滴标本镜检虫体。 6 .防治 痢特灵、卡巴胂、灭滴灵(均禁用)洛硝哒唑对治疗本病有良效。 本病的传播主要依靠鸡异刺线虫,因此定期驱除鸡异刺线虫尤为重要; 火鸡易感性强,而成年鸡又往往是本病的带虫者,因此火鸡与鸡不能同场饲养,也不应将原养鸡场改养火鸡。 第三节 梨形虫病(旧称焦虫病) 孢子虫纲 梨形虫亚纲 梨形虫目 巴贝斯科 巴贝斯属(寄生红细胞) 泰勒科 泰勒属(寄生红细胞及网状内皮系统的组织细胞) 整体特征: 在血液中尤其红细胞中常见梨籽形、圆形或杆状虫体;具多形性;各种梨形虫都有一种固有的(典型)形态; 都需蜱作传播媒介,但不同虫种需要蜱不同 不同动物间有种属和宿主特异性, 共同症状:高热稽留,全身系统被侵害(主为网状内皮系统)极度贫血,血稀,凝固不良,肝、脾、肾肿大、出血,全身淋巴结肿大。 发育史 需两个宿主:家畜或其它脊椎动物;蜱。整个发育史需经历裂殖生殖、配子生殖和孢子生殖三个阶段。 巴贝斯科的虫体进入宿主红细胞内,以二分裂或出芽生殖法进行繁殖,当红细胞破裂之后,虫体逸出,再侵入新的细胞内重复其分裂繁殖。 发育史 泰勒科的梨形虫则首先侵入网状内皮系统的组织细胞内,进行裂殖生殖,经过若干世代的裂殖生殖后,形成有性型虫体(配子体)即侵入红细胞不再繁殖。 在硬蜱体内,梨形虫进行有性生殖(配子生殖)和无性生殖(孢子生殖)后,虫体聚集于其唾液腺内,吸血时即可传播本病。 硬蜱传播梨形虫的方式: (1)经卵传播:梨形虫随雌蜱吸血进入蜱体内发育繁殖后,转入蜱的卵巢内经卵传给蜱的后代,尔后由蜱的幼虫、若虫或成虫进行传播。梨形虫可随蜱的传代,长期在其体内生存。 (2)期间传播:幼蜱或若蜱吸食了含有梨形虫的血液,可传递给它的下一个阶段-即若蜱或成蜱进行传播,即在蜱的同一世代内传播。泰勒科原虫以此方式传播。 一、巴贝斯虫病 1.双芽巴贝斯虫病(甲) 2.牛巴贝斯虫病(甲) 3.驽巴贝斯虫病(乙) 4.马巴贝斯虫病(乙) 1.双芽巴贝斯虫病 病原形态 双芽巴贝斯虫(Babesia bigemina)寄生于牛红细胞中,虫体长度大于红细胞半径;其形态有梨籽形、圆形、椭圆形及不规则形等。典型的形状是成双的梨籽形,尖端以锐角相联。 虫体多位于红细胞的中央,每个红细胞内虫体数目为1~2个,很少有3个以上的。红细胞染虫率为2~15%。虫体形态随病的发展而有变化,虫体开始出现时以单个虫体为主,随体温升高双梨籽形虫体所占比例逐渐增多。 1.双芽巴贝斯虫病 流行病学 本病感染来源为患病动物、带虫动物和带虫蜱。 双芽巴贝斯虫的传播者为微小牛蜱,以经卵传播方式,由次代若虫和成虫阶段传播,幼虫阶段无传播能力。双芽巴贝斯虫也可经胎盘垂直传

文档评论(0)

asd52251365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