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教育的一个特征 慢
教育的一个特征:慢
吴非
现在,很多老师在工作一二十年后,开始注意到:教育的特征是“慢”,教育是“慢”的事业。“慢教育”的概念已被更多的人接受了。
然而,不是每个从事教育的人都能正确地认识这个“慢”的。20世纪50年代,国民经济建设曾提出“多快好省”和“大跃进”,无视现实,违背规律,造成一场大灾难,民族大伤元气。到20世纪80年代,又有过一个短暂的“大干快上”(被称作“洋冒进”),也吃了不少苦头,所幸没饿死人。教育上的冒进也不止一次,特别是近十年,由于“教育产业化”,学校衙门化,浮躁之风甚炽,动辙便是“一年投入,二年见效,三年报成果”。
教育是“慢”的事业,它的特征最像农业和林业,不能依赖“硬件设备”,不能强调资金投入,不能指望加班加点,不能靠使用生长激素。植物有自己的生长规律,有自身的生长周期,种植者要注意大气候小气候,要注意环境,——也就是说天时、地利一样不能少,光有干劲不行,至于一亩地能收获多少粮食,更是吹不得的。
教师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把学生一生要做的事全弄到初中三年或是高中三年中来完成。我看到一些学校的育人口号,感到有必要澄清一些误解。这些口号不但空洞无物,大而不当,而且往往违背常识。我不一一列举了,读者去看各校大门旁的铜牌,大楼上的标语,招生宣传材料上的口号,报刊的吹嘘报道,等等,到处可见虚假浮躁之风。
就从这个口号说起吧:对高中三年的教学任务,有学校提出:“第一年,学走路;第二年,奔跑;第三年,做领跑的人。”——这意思是不是说,两年多的时间,他们可以把一个不会走路的人培养成“领袖人物”?此前他不会走路?而此后他就只负责“领跑”?如果每个人都做“领跑的人”,他们“领”谁去跑呢?提出这样的口号,是不是太浅薄了?用这种违背常识的口号去诠释基础教育,必定贻笑大方。
他们为什么会认为人一生中只接受这三年的教育?为什么没有想到学生此前已经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为什么没想到他在高中之后还要接受高等教育?为什么没想到人的一生需要不断地接受教育?——过早地给学生设定终身教育目标,脱离了实际,也是不尊重人的做法。
不能仅仅为了提一个眩目的标新立异的宣传口号,就违背基本的教育常识,违背教育教学的规律。更令我担心的是:因为教育者的一切行为都在影响学生的思维,这类践踏常识的行为会不会影响学生的思维和判断,让他以为在中国,一位教育工作者也可以像推销商做广告一样夸大其辞,不负责任?
教育上的“慢”是客观规律,必须遵守,不能绕过去。就拿上课来说,教师能一跃十步吗?观察一些教师的教学,就像是在拼命赶路,总是急匆匆的。
你为什么要那么急呢?你为什么总是恨不得把所有的知识一下子全塞给学生呢?你凭什么会认为学生离开学校就不再学习,永远不再涉足你执教的学科呢?同样,你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把学生一生的学习任务全压在这三年完成。你看,学生已经很疲劳了,你仍然逼他加班加点,非得把三年的教学内容让他一口吞下去,好像世界文明就要毁灭了,好像天底下的教师只剩下你一个,香火只剩你一炷,你不能让学科绝种,仿佛世上其他人全是一无所知的笨蛋……
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大课,高中阶段各有五百多节,你为什么要把那么多的教学内容放在一节课上呢?这不过是你的一节课,你的这节课不是“最后的晚餐”,还会有下一节,还有一学年,还有大学阶段,还有终生学习的漫长岁月……你为什么总是要往学生脊背上压上沉重的担子?
20世纪八十年代,美国曾评选“儿童给成人的忠告”,一共十句,我只记住了第一句——“我的手很小,请不要往上面放太多的东西。”这里是不要“多”,我们中国化的理解:放得也不能太“快”。放得太满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压垮了。有位高校教师曾撰文批评我对一篇初中新课文的解读,认为我讲浅了,很多重要的内涵没有挖掘出来。作为教科书的编者,我的考虑可能要比他慎重,他忘了一点:这是七年级上学期的教材,学生只有十二三岁。他还忘了:应当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而教师过度的解读或卖弄往往弄巧成拙。
我在教学中,接触过很多学习有困难的“问题学生”,当时并没有实质的转变,而这些学生成人后心智健康,很正常,有的成就很高。可是,在基础教育阶段,他们是什么时候丧失了学习兴趣的?他们为什么会丧失学习的兴趣?原因虽然比较复杂,但共同的一点,就是家长、教师对他们提出了不切实际的奋斗目标,而他们由于能力的限制,长时期精神疲惫,实在跑不动了,于是他们干脆坐下,再也不想站起来了。
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家庭,都不要揠苗助长,急于求成。
我的大学爱情观
1、什么是大学爱情:
大学是一个相对宽松,时间自由,自己支配的环境,也正因为这样,培植爱情之花最肥沃的土地。大学生恋爱一直是大学校园的热门话题,恋爱和学业也就自然成为了大学生在校期间面对的两个主要问题。
恋爱关系处理得好、正确,健康,可以成为学习和事业的催化剂,使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