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苏小小墓》——揭秘李贺的内心世界.docVIP

重读《苏小小墓》——揭秘李贺的内心世界.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重读《苏小小墓》——揭秘李贺的内心世界

重读《苏小小墓》——揭秘李贺的内心世界 李玉环 陈顺森 张灵聪 (漳州师范学院 教育系,福建 漳州 363000) 摘要:李贺是中唐诗坛上一位独特的诗人。特殊的成长经历与现实生活环境造就了李贺自卑、自负的性格特点。重读李贺著名的鬼诗《苏小小墓》来揭秘其内心世界,获悉他知、情、意三个方面的真实心理。 关键字:李贺 内心世界 意象 一、李贺生平及时代境遇 中唐是辉煌壮丽的大唐王朝急转直下的阶段,但却是文学史最为繁茂绚丽的时期。李贺即是此时的一位诗人,一位在生时就颇具争议,在生后仍留下千古难解谜团的特殊诗人。李贺生于唐德宗贞元六年(公元七九0),卒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八一六年),时年27岁,历经唐朝德宗、顺宗、宪宗三代。史学界、文学界较为认同的有关李贺的生平:字长吉,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少年聪颖、勤而好学,声名早播。元和二年参加河南府试,获“乡贡进士”资格毁谤,称其父名晋肃,当避父讳,不得举进士。后来虽得到交往甚密的韩愈维护,仍然没能挽回局面,李贺自此中断了仕途之梦。 李贺生活的年代正是安史之乱后,民生凋敝、百业待兴之时。他虽未经历杜甫那“去国怀乡”、颠沛流离的生活,却也尝尽了贫寒凄苦。藩镇割据、奸臣当道、外族威胁、朋党相争;以及文坛上阿谀逢迎、排斥异己之风横行,使得李贺与这一时代的文人一样,不安定的情绪滋长,“报国无门”,抑郁苦闷下开始探索内心,潜意识里接受着江河日下的冲撞。因此,笔者认为,研究李贺及其诗作的特点,不能撇开特殊的时代背景,只倾心挖掘辞章片句。而应更多的结合时代境遇、心理特点来剖析诗歌的内涵。 二、诗风独特,评价褒贬不一 李贺擅长的题材内容广泛,且均有一定的造诣。赞者称其想象奇谲、用词瑰丽怪奇,更有甚者因其仙境冥界诗文的造诣而将他推为“诗鬼”,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齐名。反对者指责其诗文用词生坚晦涩、内容偏险怪诞,章炳麟说:“夫观王粲之《从军》,而后知杜甫卑圜也;观郭璞之《游仙》,而后知李贺诡诞也。”清代蘅塘退士编选的《唐诗三百首》,竟没有收录李贺的诗 对李贺诗歌的评价褒贬不一,对其诗风归属也是持有争议的。此时南朝浮艳的宫体诗刚刚退出诗坛,诗歌创作却又因“十大才子”为导向而陷入了偏重形式技巧中。随后以韩愈、孟郊为主的“韩孟诗派”带着一股开山立派的魄力,树立了力求创新、险怪奇崛的新诗风,因李贺与韩愈交往较多、诗风相近时人将李贺归为该派[1];但也有部分文学史家称李贺应是自成一派,因其诗风意象怪诞、词采华艳、结构跳跃,远非韩孟诗派中人所能及,并将此种文风的作品称为“长吉体”[2]。   对于李贺的诗歌作品,历代研究者分析较多的有咏志诗、马诗及仙鬼诗,还有部分爱情诗。其中评价最高的是鬼诗,多以血、死、泣、忧为主题,《苏小小墓》即是其中颇具特色的一首。参看相关赏析,意象分解生动、意境理解深刻,因此笔者无意从文学角度对该诗的赏析来画蛇添足,而是从不同的视角,以一诗揭示其丰富的内心世界。 重读《苏小小墓》揭秘李贺丰富的内心世界 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佩。油壁车,夕相待。冷翠烛,劳光彩。西陵下,风吹雨。 苏小小是南齐时钱塘著名的歌妓。然而她的生命如李贺一样,灿烂而短促,仅活了二十岁。死后葬在钱塘江畔的西陵之下。本诗仅用“幽兰露,如啼眼”几字,就勾勒出一位曾经风华绝代的佳人而现已是冥界幽灵,兰花上晶莹的露珠恰如她含泪的双眼;而这位“佳人”却是“无物结同心”只因“烟花不堪剪”。接下来的描写虽为状物实为写人,茵、盖、裳、佩,更进一步烘托了苏小小姿、容的美好[4];之后的“夕相待”“劳光彩”则道出了痴情女子依然执着等待的心绪,原来的幽怨也随着这无尽的等待而逐渐淡化、消逝,结文“风吹雨”已是冷彻心底,凄凉与绝望,在风雨之中恣肆飘摇、弥漫。 第一、自“知”,却回天乏力 李贺因“父讳”而终生不得仕,这对于一位曾心怀高远的古代文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李贺认识到难以摆脱这种无形枷锁的束缚,情绪低落。但是对功名的追求又激起他做官的愿望。在韩愈的帮助下,李贺只谋得一个从九品的小官,而且一做就是三年。这三年的生活是辛苦的、不快乐的,后来李贺辞官,投奔好友张彻做了节度使的幕僚,却仍没能“建功立业”。李贺把这些绝大部分归因为不受重用,时人排挤。 这里有一个深层原因,就是李贺的“宗孙意识”,李贺常以皇孙身份自居,在早年更为强烈,认为荣华富贵就是属于自己的。事实上李贺并没有“出将入相”之才,现实中受挫后李贺体验到自我认知与现实评价间的矛盾,却不能正视、面对,依然以贵族身份彰显着自我的价值,皇孙身份在李贺看来是护身符实则已成为荼毒他的罂粟花。对现实认识的不全面,乱世下的人心浮动、封建礼法的深层禁锢,都是李贺难以超越

文档评论(0)

xcs8885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006513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