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音乐生涯漫忆.doc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音乐生涯漫忆

“音乐生涯”漫忆 罗立斌 (一) 我1917年生于广东东莞茶山镇属的寒溪水乡,大概在三、四岁还不记事的时候,就迁居广州市的珠江南岸。小时,可能还没有什么“音乐细胞”,连简单的儿歌也唱不好。当时广州流行的的儿歌是:“月光光,照地堂;年卅晚,摘槟榔;槟榔香,买紫姜… …船(没有)底,浸死两个番鬼仔:一个浮头,一个落底!”末句大概是鸦片战争后,广东人民对侵略者普遍仇视的反映。偶而,在听堂姑或寡嫂们念《金叶菊》之类的“古仔书”(有韵的朗读故事)时,竟也“小泪纵横”。因为说的多是妇女受封建制度迫害或不幸婚姻悲欢离合的故事。上了几年私塾,没有音乐课,老秀才们当然不会教唱歌。家里没人信“教”,也没进过教堂。后来上小学了,课程表上有“音乐”两个字,大概每周两节共二小时。我上的是私立的“平民”小学,教师是“图工音体”集于一身。他会踏风琴,算开了我的“耳界”;唱的是《葡萄仙子》之类的儿歌。他范唱不好,引不起同学们的兴趣。因而音乐课听起来不像诗朗诵,也不是宣叙调,倒有点像私塾里的“背书”。广州起义虽然失败了,但不时还可以听到“打倒列强,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齐奋斗!”的歌声,当然,那时还不知其所以然,学校和家里也不让多唱。 (二) 1929年夏天,我从小学五年跳级考入国立的中山大学附中;音乐课时间同小学差不多;不过,听到器乐之王——钢琴的声音了,教学也都比较正规。一年级是两个女教师轮流地上课,下课钟声一响就走,只学了《总理纪念歌》(纪念孙中山)等两三首歌。二年级时来了一个兼教几所中等学校和师范学校的男教师;他嗓子好,范唱比较引人,同学们对唱歌也渐感兴趣。他是浙江人,普通话虽然不标准,却极力要求学生不用“广东腔”;同时讲一点“啊、噢、依”的发声原理,唱起来就比南腔北调要顺耳得多。可以说,我的“乐感”和“乐欲”也在这时初步萌发起来。我记得起初唱的是两首填了词的外国歌曲:一是把西班牙民歌《幻妮塔》(见《101首优秀歌曲集》* 第24首,以下均简称《歌集》)改为《明月》,以“光皎洁辉煌,从容现出自东方!”为首句,目的可能是想培养学生善于对自然界“触景生情”的审美心境。另一首是借爱情歌曲《安妮·罗莉》(见《歌集》第65首)填上《野草》作词,虽然音域并不比《明月》宽,但旋律在进行中跳跃跨度较大,显得抑扬顿挫,适于锻炼歌者“应变”的能力。尔后,他就干脆以《101首歌集》(多为欧美古典民歌)为主要范本,而且一律用英语教唱。 我记得,最先选唱的是:《可爱的家》(《歌集》第52首)、《 *《The One Hundred and One Best Song’s》Published by the Book Division of The Cable Company(USA),Revised Forty-sixth Edition. 《海上泛舟》(《歌集》第20首)等较为简易的歌曲;后来,才逐 渐唱《雄犬》(《歌集》第16首)、《夏天最后的玫瑰》(《歌集》第27首)、《西班牙骑士之歌》(《歌集》第103首)等较为复杂的作品。这位教师执教的重点似乎在广州市立师范学校,所以一些多声部的合唱曲,例如《士兵进行曲》(《歌集》第41首)等,就以“市 师”为基础组成课余的“合唱队”,还作校际演出;我拿着他送的入场券去听过几次,也颇受感染。 《歌集》中有进步意义的歌曲不多,课堂上只教唱过《老黑奴》(《歌集》第46首)等一两首;其他如《马骞曲》(《歌集》第8首)和《争自由的呼声》(《歌集》第11首)等,都是我们自己唱会的。另方面,《歌集》中的宗教歌曲不少,但从来没有出现在课堂上。由此,可以窥见这位声乐教师的思想倾向。一般说,当时的“学院音乐”同民间音乐、流行音乐(教师们对欧美爵士音乐特别反感)、电影歌曲以至救亡歌曲,是“其道不同”的;学生们的兴趣、趋向,也多种多样。只有一首《奋起救国》,词古曲洋,却受到普遍欢迎。当时,我记得自己唱会的除了个别电影插曲如《梦情人》等外,比较感兴趣的是肖友梅的《问》。整个初中二、三年级,教师从《歌集》中教唱的歌曲,大概有二十首左右,平均每月约一首,进度是不快的。当年,我虽然“音域”不宽,从低音G到高音E,但还是“唱歌”的积极分子。因为住校,课余的时间比较多,尤其在几平方米的洗澡(冲凉)房中引吭高歌,往往“自我感觉良好”!1950年初,我在率部队(19兵团191师)修筑天(水)宝(鸡)铁路时,曾托在广州读书的弟弟买得一册《歌集》。粗算一下,可忆可唱的还有30余首(一半是自学的)。在抗美援朝战役战斗的空隙,我在地下室里有时还吟唱起来。现在,当然大多是忘记了,偶而在宴会“卡拉OK”的录音里听到意大利民歌《桑塔露其亚》(《歌集》第19首),还能用不纯熟的英语随唱起来;有些歌曲,仍耳熟能详,但已经忘记了出处。还有《歌集》第52首是苏格兰民歌,意译为“友谊地久天

文档评论(0)

ligennv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