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fj高三语文同步测试1
2003-2004学年度下学期
高中学生学科素质训练
高三语文同步测试—(1)
注意: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满分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 共42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文字书写正确,加点的字注音无误的是 ( )
A.某些以“承包”、“租赁”为幌(huǎng)子的所谓经济“改革”,其实是化公为私,挖社会主义的墙角。
B.栅(shān)栏外一片醉人的浓绿中,“一品红”开得像热情的火把。
C.“名人出书”,反映不一:有人认为是“一道亮丽的风景”,有人认为无伤大雅(yǎ),也有人认为不过是商业炒作。
D.对于“犯而不校”(jiào)的“恕道”,先生的态度很鲜明:“让他们怨恨去,我一个都不宽恕。”
2.下列各句中注点的虚词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 )
A.死抠语法只能胶柱鼓瑟,是学不好文言的,因为语言的根本规律是“约定俗成”。
B.他不仅知道我喜欢涂涂抹抹,而且知道我涂抹得很糟,连皴檫点染是怎么回事也不明白。
C.有明一代的诗词颇有可观,其实明末遗民诗人大量悲歌慷慨之作绝不让于宋元。
D.愤激而不刻露,深切而不艰涩,出经入史而无“掉书袋”之嫌,张中行先生的晚年之文可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杨二嫂)显出 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
②她 从书本上结识新的朋友,了解新的生活,认识新的世界。
③人民英雄纪念碑基座上的浮雕, 出了中华民族近代史上无私无畏的典型人物的性格。
④娇生惯养,溺爱放纵,孩子的 就可能变坏。
A.鄙薄 盼望 描绘 品质 B.鄙夷 渴望 描画 品性
C.鄙视 期望 描述 品格 D.鄙弃 希望 描写 品德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
A.威风八面的华南虎、高视阔步的长颈鹿、活灵活现的金丝猴……这一带林莽中出没的动物数不胜数。
B.面对彗星撞上木星背面时的惨烈,生活在质量只有木星千分之一的地球上的我们还会觉得杞人忧天可笑吗?
C.三五岁的娃娃粉墨登场,表演他们稚嫩的童心远不能理解的才子佳人、帝王将相,总让人觉得不是个滋味儿。
D.艺术是情感的宣泄,不是政治理念的宣传或方针政策的图解。在这个意义上讲,艺术创作必须“随心所欲”。
5.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
A.中午,她给我预备了一顿非常可口的家乡饭——煮红薯、玉茭饼子、杂面汤。
B.这是一个美丽幽静的小村庄,我在这个村庄里写了《钟》《藏》《碑》三篇小说。
C.这种怪模怪样的衣服,你穿着走在街上、去开会、去上班,就不怕别人笑话吗?
D.研究者指出:他所有的(在诗文及行为中表现的)民族主义思想,就以此为基础。
6.下面句子中没有语病的、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
A.德国布菜希特创立的“叙事剧”与俄国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中国梅兰芳的京剧“梅派”表演艺术并称世界三大戏剧体系。
B.想一想克隆技术的滥用可能造成的灾难,我们应该记起老子与庄子这两位伟大哲人早就表达过的理念:人类必须有所不为。
C.翻遍赫赫有名的《四库全书》,人们发现为什么大量脍炙人口的戏曲、小说竟然没有一席之地。
D.哲学来自于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践,它涉及到人类如何认识世界,如何改造世界,如何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了解自身。
二、(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人们常可以从一个欧洲当代诗人身上看到荷马或但丁或弥尔顿的影子,一如从一个当代印度诗人那里发现蚁垤的音容,从阿根廷的豪尔赫·博尔赫斯身上看见东方的《一千零一夜》,在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那儿遇见寂寞难耐的布拉格天才卡夫卡……一个写作者同时又是别的写作者,那些别的写作者可以古今,也可以中外。
在讨论不同根种的文学时,人们往往无视存在于“影响”这一词汇中的基本事实:首先,希望更多的人阅读自己的作品,并在某些方面施以影响,或得到肯定与赞赏,是绝大多数写作者深沉的心理内驱力之一。可以说,对“影响”的追求深嵌于文学的第一实践之中,它是作家们的光荣与梦想。另一方面,在广泛的文学阅读中,也同样存在着对“影响”的期待,而写作者的阅读尤其如此。人们期待着在阅读中有所发现,有所收获,并出于各种各样的理由为己所用。此外,从客观上讲,一个作家及其作品,只有“被读”才有意义。他的所有价值只有通过“被读”才能体现出来,也才能得以实现,否则便什么也不是。而“被读”能否如期实现,其质量如何,决定因素便是在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或曰“影响力”)。可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