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与枫香.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枫与枫香

楓與楓香 李學勇(台大植物學系退休教授) 目前在台灣(大陸可能也是)常把楓樹與楓香互相混用。有時候一物兩名,有時候又一名兩物。甚至英文的「台灣植物誌」中也把屬名叫做「楓香屬」;但種名卻又叫做「楓樹」。因此,在學術上和實用上都會造成困惑。其實這兩種植物早在魏晉時代就各有不同的名稱,絲毫不相混亂。 【關於此點,1993年出版的台灣植物誌第二版,由謝長富撰稿的金縷梅科已經為楓香正名(第5頁)。但是由李惠林、羅漢強所撰寫的楓樹科(Aceraceae)仍舊堅持使用現在認為是錯誤的「槭」之名而不用「楓」】大意是說華北所稱的楓樹,果實很像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 ,屬苦木科)的翅果,但卻兩枚對生(實際上應該是一個果實的兩半,見圖1。凡是學植物分類學的人,大概不會不知道這是Acer屬的明顯特徵。至於產生華南的楓香,只是葉形很像楓樹,果實卻像栗樹(Castanea)的果房,外面生滿了軟刺(見圖2)。這種描述不正是金縷梅科楓香(Liquidambar)的特徵嗎? 王筠為什麼要寫出這一段話呢?因為他發現在我國的字書中,有許多重要的著作也把這兩種樹木混為一談。經王筠的細心研究,才明白地寫出楓樹與楓香的區別,實在是字書中具有精闢見地的著作。 楓香的歷史來源與地理分佈 我國文獻中,楓香的最早記錄可能是西晉惠帝永興元年(西元304)嵇含所著的「南方草木狀」。其中有: 「楓香,樹似白楊,葉圓而歧分,有脂而香;其子如鴨卵。二月華發,乃著實,八九月熟,曝乾可燒。惟九真郡有之。」(錄自百川學海本) 大意是說楓香樹形高大,葉有缺刻,果實(植物學上應為果序或果房)為球形。這些特徵就是金縷梅科的楓香(Liquidambar)。由於葉片很像楓樹,而且「有脂而香」,所以叫做「楓香」。依照我國命名原則,原產的植物多有一個單字的名稱,像桃、李、梅、杏、稻、黍等。遠方引進的植物,因為沒有土名,只好另加形容詞,如蜀黍、鳳梨、海棗等。楓香也是用這種方式所給的名字。因為楓香不是中國本部的產物,而是九真郡(今越南北部)的植物。嵇含那時為襄城(今河南襄城縣)太守,是竹林七賢之一嵇康的孫子。經襄陽的劉弘保荐他作廣州刺史。在赴任之前遭人殺害(見晉書嵇紹傳,嵇紹是嵇康的兒子)。所以嵇含並沒有親自到過南方,不過他對南方的事物卻頗有興趣(也許因為工作的關係)。聽南方來人的描述,才知道有這種楓香樹。假如那個時候,中原地區早有這種植物,不但會另有名稱;恐怕嵇含也不會把它列在「南方草木狀」中了。 其次再從近代植物學家的記錄來看楓香的分佈。根據英國人E.H.M. Cox在1945年編寫的「中國植物採集記」(Plant Hunting in China)一書中,記述了從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肯甯漢(J. Cunningham)來中國採集開始,直到民國二十三年(1934)瑞士人司密斯(D.H. Smith)為止,前後歷經兩百多年,有數十位受過專業訓練的西洋植物學家來中國採集植物標本,也走遍了全國各地。其中包括著名的Wilson、Bailey、Henry等人。從他們的記錄中知道,幾乎在全國各省都有Acer(楓樹屬)的分布,但卻都沒有Liquidambar(楓香)的記錄。只有從未到過台灣的廈門代理領事漢斯(H.F. Hance,1827-1886)接到由台灣寄給他的楓香標本。他就定名為Liquidambar formosana Hance,發表在1886年的法國自然科學年報。由此可知楓香在中國的分佈非常有限。不像賈祖璋(1937)與陳嶸(1937)所說包括河南省在內的九省之廣。更不像唐代新修本草(659)所說「商洛之間多有之」,或是圖經所說「今南方及關陝多有之。」新修本草的著者蘇敬等人誤把楓樹當做楓香,所以才會說「陝西及河南多有之」。實際上到民國二十四年(1935) ,黃河水利委員會的白蔭元先生走遍了陝西省的大雪山及終南山,都沒有看到楓香的蹤跡。只有亨利氏(Henry, A)在光緒十三年(1887)發表的「中國植物名錄」內,說在湖北漢口看到楓香木製成的茶葉箱,是近百年來唯一在華中看到楓香的記錄。不過我們不知道他如何能從茶葉箱的木材上確認那是楓香的木材。即如他確知那是楓香,但是那些茶葉來自何處,也並無所知。我們知道漢口是華中各省內銷綠茶之總集散地(見李興傳:綠茶製造學)。凡湖南、四川、貴州、雲南、廣東、廣西等地的茶葉,都集中到漢口再轉銷全國各地。因此,我們不能以漢口的茶箱為楓香木而說湖北省有楓香的分佈。 日本對楓樹名稱發生的誤解 日本也有美麗的紅葉,也是Acer palmatum Thunb.。他們自己的名字叫做「ka-he-de」(意即蛙掌樹),說樹葉有五裂,像娃掌。也有人叫做「mo-mi-ji」。漢字自古都叫做楓。植物

文档评论(0)

xcs8885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006513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