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隐性采访

隐性采访 隐性采访的含义 记者隐瞒记者身份或采访目的而进行的采访。—— 《新闻学大辞典》 在“特定的采访环境里,为了弄清事实的真相,隐藏起记者的身份而装扮成一般群众进行暗访的一种方法。” 记者不公开自己的职业活动身份或者不暴露自己的真实的采访意图的一种新闻采访样式……一般是在显性采访无法获取真相的情况下才‘被迫’使用的 。 ……………… 采访行为的非公开性。 隐性采访的分类 隐性采访的起因 隐性采访的历史 范长江 《中国的西北角》 伊丽莎白·科克伦 《疯人院的十天》 “水门事件”、“克林顿绯闻案” 《“罚”要依法律》 隐性采访的适用范围 国家机密不适用隐性采访。 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 隐性采访不能泄露商业机密。 隐性采访的注意事项 记者用隐身的替代身份必须受到法律的限制。 隐性采访的争议 隐性采访是否纯粹被用于新闻报道? 揭露恶行能作为欺骗的借口吗? 隐性采访是否存在隐私问题? 隐性采访是获取新闻的最佳途径吗? 被调查的问题有多重要,具有多大的普遍意义? 隐性采访VS法律 隐性采访的原则 三公原则:公共场所、公务人员、公务活动 公共利益原则 授权或同意原则 * * 采访题材的选择性。 采访效果的双重性 。 隐性采访是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或者隐瞒记者身份来获取新闻素材,在新闻媒体上进行公开传播的行为。 隐性采访 广义的隐性采访—— 未征得被采访的当事人同意,在他未觉察时进行采访 狭义的隐性采访—— 指明知或者估计当事人不会同意,因而拍摄者故意隐瞒甚至伪装身份、意图,偷偷进行的拍摄、录音 隐性采访 观察式隐性采访 —— 介入式隐性采访 —— 记者以一个旁观者、记录者的身份,在暗地里不动声色地进行观察、采制新闻事件 记者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以一种参与者的身份“介入”所要采访的事件 第一,采访到真实性材料越来越难。 第二,正常的采访受到各种盘根错节的关系的阻挠。 第三,社会与公众赞成、认可隐性采访。 第四,新闻媒体受利益的驱使。 替代身份只能是一般公民依法可以充当的角色而不能是法律特别授权的,拥有某种特殊权利的特殊身份 隐性采访的场合必须是公众场合和真实的客观环境。 记者也不能假扮违法犯罪者 隐性采访不能为了“报道效应”而损害公众利益。 隐性采访存在滥用的倾向 表现之一:诱导 表现之二:过度介入 支持派 ◆充分保证舆论监督的进行、保障公众的知情权。 ◆隐性采访是新闻竞争中克敌致胜的法宝。 ◆隐性采访可以给受众以最大程度的“可信度”。 反对派 ◆隐性采访不管动机,都是谎言和欺骗的行为 。 助长了受众的偷窥心理 影响了媒介的公信力 影响了新闻的真实性 造成了新闻价值取向的偏颇 造成了记者专业素质的下降 ◆日渐显现的弊端 折中派 只有在用尽了一切合法的、毫无争议的手段之后,才可考虑是否用隐性采访的手段。 公民的隐私未经本人同意不得披露。 对侵犯隐私的合理排除 隐私,指个人的与社会公共生活无关的而不愿为他人知悉或者受他人干涉的私事。 公开表现 群体活动 公共利益 ★公正原则 ★真实性原则 ★新闻性原则 ★不可辨认原则 ★适度原则 ★非常规性原则 ★不可替代性原则 充分条件 必要条件 *

文档评论(0)

yurixiang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