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细胞与环境沟通的桥梁-细胞质膜.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章细胞与环境沟通的桥梁-细胞质膜

钠钾泵结构 Na+-K+泵运输Na+、K+的意义 调节胞内外渗透压平衡:排出Na+的同时可以带出水分子。 物质运输:主动运输产生的Na+浓度差是某些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运输的电化学势能保障。 维持细胞代谢必须:胞内高浓度的K+为蛋白质合成及糖酵解所需的酶活动提供了重要条件。 * 细胞内吞入较大的固体颗粒的过程。 吞噬作用只限于几种特殊的细胞类型 单细胞真核生物如变形虫(Amoebae)等,通过吞噬作用从周围环境中摄取营养。 在高等动物细胞中,吞噬作用是一种保护措施而非摄食的手段。如: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它们通过吞噬菌体,摄取和消灭感染的细菌、病毒以及损伤的细胞、衰老的红细胞。 膜泡运输-内吞-吞噬 摄入颗粒物质 形成吞噬体(phagosome) 过程:吸附+吞进 颗粒物质吸附于细胞表面 接触区域细胞膜形成伪足 颗粒物质被包裹 进入细胞质与溶酶体融合,吞噬物被分解 中性粒细胞吞噬细菌 巨噬细胞正在吞噬衰老的红细胞 细胞吞入大分子物质或极微小颗粒物质的运输方式 摄入液态可溶大分子或极微小颗粒。 进入细胞内的物质形成胞饮小泡(pinocytic vesicle);小于150nm 膜泡运输-内吞-胞饮 膜泡运输-内吞-胞饮 细胞膜受体专一性识别并结合相应配体,此处内吞质膜胞质面有成笼蛋白,形成衣被小窝,衣被小窝与质膜脱离形成衣被小泡将细胞外物质摄入细胞内,与溶酶体融合。 细胞特异性摄取细胞外大分子物质的过程。 膜泡运输-内吞-胞饮-受体介导内吞 受体介导的内吞过程 衣被 成笼蛋白(clathrin):三腿蛋白复合物,是衣被的基本结构单位。 由多个三腿蛋白复合物聚合形成五边形或六边形的笼状结构覆盖于有被小窝或有被小泡的胞质面,形成衣被。 成笼蛋白 衣被小泡(coated vesicle) 低密度脂蛋白(LDL)的摄入 LDL颗粒: 外膜:磷脂、胆固醇单分子层 核心:胆固醇酯(1500个) 最外围(配体):载酯蛋白 LDL颗粒通过载脂蛋白与细胞膜上的LDL受体结合。 受体介导的LDL内吞过程 膜泡运输-外排 与内吞作用相反,细胞内某些物质由膜包围成小泡从细胞内逐步移到质膜下方,小泡膜与质膜融合,把物质排到细胞外的过程。 膜泡运输-外排 胰腺细胞分泌泡的外排 2、穿膜运输 小分子、离子等物质穿越质膜的运输 甾类激素,苯,O2、N2, H2O、乙醇,葡萄糖、Na+ 不同物质透过人工脂双层的能力 疏水分子 穿膜运输包括: 被动运输(passive transport) 顺浓度梯度、不耗能 主动运输(active transport) 逆浓度梯度、耗能、需载体蛋白帮助。 穿膜运输-被动运输-协助扩散 在膜运输蛋白的帮助下,使被运送物质顺浓度梯度的不消耗能量跨越膜的运输方式,所有的通道蛋白和一部分载体蛋白参与这种运输方式。 通道蛋白的闸门控制 穿膜运输-被动运输-协助扩散 机械门控通道 基膜 覆膜 载体蛋白介导运输机理: 穿膜运输-被动运输-协助扩散 葡萄糖载体蛋白介导协助扩散 在膜运输蛋白的帮助下,使被运送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消耗能量跨越膜的运输方式,介导此运输方式的蛋白全为载体蛋白。 穿膜运输-主动运输 穿膜运输-主动运输 Na+-K+泵(Na+-K+ pump): 动物细胞膜上穿膜运输的载体蛋白, 通过自身构象变化将Na+泵出细胞,将K+泵入细胞。 第二章 细胞与环境沟通的桥梁 -细胞质膜 主要内容 细胞质膜的结构特点 细胞表面的特化结构 物质运输 对膜结构的 认识过程 单位膜模型 液态镶嵌模型 1895年 1925年 1935年 (双分子片层模型) 一、质膜的结构模型 J. Danielli H. Davson 1935提出双分子片层模型(Bimolecular leaflet model):认为质膜由双层脂类分子及其内外表面附着的球形蛋白构成的。 J. D. Robertson 1959 用超薄切片技术获得了清晰的细胞膜照片,显示暗-明-暗三层结构,厚约7.5nm。这就是所谓的“单位膜”模型。蛋白不是球形是展开的。 S. J. Singer G. Nicolson 1972 根据免疫荧光技术、冰冻蚀刻技术的研究结果,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fluid mosaic model)。 流动镶嵌模型 脂类分子构成膜的基质; 蛋白有两种,插入膜中(整合蛋白),或附着于细胞表面(周边蛋白),表现出分布的不对称性; 膜是流动的,膜分子在膜平面内可行各种运动 细胞膜的基本结构与化学组成 磷脂分子 磷脂双分子层 嵌插蛋白 覆盖蛋白

文档评论(0)

shujuk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