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细胞膜及其表面-12.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五章细胞膜及其表面-12

二、膜的分子结构 生物膜结构描述的历史回顾: * * 第五章 细胞膜及其表面 ①使细胞具有相对独立和稳定的内环境 ②是细胞内外物质、信息、能量交换的“门户” 细胞膜 cell membrane 概念: 是包围在细胞质外周的一层界膜,又称质 膜(plasma membrane) 功能: 生物膜 biological membrane 在细胞中,除了质膜外, 细胞内还有丰富的膜性结构。由于这些膜与质膜在化学组成、分子结构和功能运作上具有很多共性,把质膜和细胞内各种膜相结构的膜统称为生物膜。 一、膜的化学组成 生物膜 脂类、蛋白质、糖类 水、无机盐、金属离子 ——主要成分 ——少量成分 蛋白质/脂类 : 在不同种类生物膜中有所不同。 一般地说: 功能多而复杂的膜,蛋白质/脂类 大; 功能少而简单的膜,蛋白质/脂类 小。 第一节 细胞膜的分子结构和特性 第一节 细胞膜的分子结构和特性 一、膜的化学组成 (一) 膜脂 生物膜上的脂类统称膜脂。 膜 脂 磷 脂 (phospholipid) 糖 脂 (glycolipid) 胆固醇 (cholesterol) 一、膜的化学组成 (一) 膜脂 1、磷脂 鞘磷脂 磷脂酰胆碱(卵磷脂) 磷脂酰乙醇胺(脑磷脂) 磷脂酰丝氨酸 类型 磷酸甘油酯 磷脂酸(前体) 一、膜的化学组成 (一) 膜脂 1、磷脂 结 构 极性头部(亲水性) 非极性尾部(疏水性) 鞘胺醇 一、膜的化学组成 (一) 膜脂 2、胆固醇 极性头部 固 醇 环 结 构 非极性尾部 一、膜的化学组成 (一) 膜脂 3、糖脂 糖脂与鞘磷脂相似,只是头部不同。 常见糖脂:脑苷脂;神经节苷脂 半乳糖苷脂 糖脂分子 鞘胺醇 一、膜的化学组成 (一) 膜脂 膜脂分子的共同特点: 都有亲水性和疏水性两端,称兼性分子或双亲性分子(amphipathic molecule) 脂分子团 脂双分子层 双亲性分子在水溶液中可形成两种排列方式: 水 水 脂质体 一、膜的化学组成 (二) 膜蛋白 是膜功能的主要体现者。 根据膜蛋白与膜脂的结合方式以及在膜中的位置的不同,分为: 膜内在蛋白 膜周边蛋白 一、膜的化学组成 (二) 膜蛋白 1、膜内在蛋白 (integral protein) 贯穿脂双层,两端露出膜内外——跨膜蛋白 非胞质面 脂双分子层 胞质面 1 单次穿膜: 单条a-螺旋贯穿脂质双层 2 多次穿膜: 数条a-螺旋折返穿越脂质双层 内在膜蛋白具有双亲性,其亲水区域暴露在膜的内外表面与水相吸,它们的疏水区域嵌入膜内,与脂类分子疏水尾部通过疏水键结合,不易分离提纯。 附在膜的内外表面,非共价地结合在跨膜蛋白上。 2、膜周边蛋白 (peripheral protein) 一、膜的化学组成 (二) 膜蛋白 非胞质面 脂双分子层 胞质面 5 膜周边蛋白都是水溶性蛋白质,多分布在膜的内表面,靠离子键或其它较弱的键与膜表面的蛋白质分子或脂分子的极性头部结合,因此只要改变溶液的离子强度甚至提高温度就可以从膜上分离下来。 一、膜的化学组成 (三) 膜糖 单糖或多聚糖 + 膜 脂 共价键 糖 脂 (glycolipid) 单糖或多聚糖 + 膜蛋白 糖蛋白 (glycoprotein) 共价键 功能:细胞外表的糖链与该细胞分泌出来的糖蛋白等粘附在一起,形 成一层外被,称细胞外被或糖萼,具有重要生理作用,几乎涉及所有 细胞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生物学现象。 细胞内 脂双层 膜蛋白 细胞外被 膜蛋白 1925年,Gorter 和Grendell 用丙酮抽提红细胞膜中的脂类并在水和空气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量其所占面积相当于所用红细胞膜总面积的两倍,因而首次提出细胞膜是由连续的脂双分子层组成的。 迄今为止,关于膜的几十种结构模型都是建立在“脂双分子层”这一基础之上的。 二、膜的分子结构 (一)片层结构模型(lamella structure model) 1935年 Danielli 和 Davson 提出 蛋白质 脂双分子层 “蛋白质-磷脂-蛋白质”三夹板结构 (二)单位膜模型 (unit membrane model) 1959年 Robertson 提出 评价:提出膜形态共性,解释了某些属性 不足之处: 无法解释膜的动态结构变化, 显示不出各种膜之间的结构功能差异 二、膜的分子结构 ★★(三)液态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 1972年,Singer 和 Nicolson 总结提出,主要论点: 1. 流动的脂双分子层构成生物膜的连续主体。 2.球形的膜蛋白以各种形式镶嵌在脂双分子层中或附着在膜表面。 3.强调了膜的流动性和不对称性。 脂双分子层 极性头部 疏水尾部 内在膜蛋白 外

文档评论(0)

shujuk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