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救助制度概述.ppt.ppt

  1.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社会救助制度概述.ppt

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出现了人类的互助行为 进入阶级社会,统治者为缓和社会矛盾,稳定和巩固统治,实施救助 随着社会进步,形成较为系统的社会救助体系 由于历史背景的不同和民族文化的差异 从纵向上看,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救助措施虽先后承替,但也不断创新 从横向上看,历史上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所实施的社会救助方式存在着较大差别 世界各国社会救助历史演变的共同道路 一、中国古代传统社会救助(救济) (一)中国古代的济贫思想 1、儒家主张政府积极介入和提倡民间互助互济 《尚书》:“德惟善政,政在养民”;《孟子》:“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人饥己饥,人溺己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礼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主张政府积极介入(民本、仁政)和提倡民间互助互济(大同)。但其目标重在社会控制 源远流长。可在2000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找到诸子百家对济贫的各种说法 体现在儒家的“民本”、“仁政”和“大同”思想中 2、墨家“兼爱”思想的重点是建立在“爱心”基础上的互助互济 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提倡“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若此,则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若饥则得食,寒则得衣,乱则得治,此安生生” 这种建立在“爱心”基础上的互助互济,是最具“社会性”的济贫思想 体现在墨家广为流传的“兼爱”思想中 3、道家主张政府不要干预 老子曰:“故圣人言:我无为而反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庄子曰:“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必有为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 道家实际上主张政府不要干预。宁愿以天地为宗,听其自然,标榜以“道德”治天下 体现在道家主张的“无为而治”中 众所周知,在中国自汉朝以来一千多年封建历史中,儒家思想处于正统地位,所以它对中国济贫制度的影响很深 (二)中国古代的济贫实践 包容广泛,举办主体多元。国家与社会的合力,促进了传统社会救助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萌芽于3000多年前的商汤时代。巫术救助是相当长一段时间中政府保障社会成员生存的主要措施 自西周王朝建立以后,逐渐形成了国家积极介入,以灾害救济、尊老养老、扶贫恤困为主要内容的传统社会救助事业 除政府外,民间社会、宗教团体与宗族也发挥了很大作用 1、国家积极介入是中国古代济贫实践的一个显著特点 西周时就已有相关制度规定 ①设立了专门负责社会救助事务的官职 ②提出“保息”六政 自秦汉至明清历代王朝均曾制订并实施了一系列巩固政权、发展经济、保障社会安定的政策与措施 民本思想逐渐兴起。社会救助在《周礼》中有明确反映 安养百姓,使之繁衍生息的措施 六政:慈幼、养老、振穷、恤贫、宽疾、安富 即爱护幼童;尊养高年;救助困穷者;周济贫苦者;宽免残疾之人的徭役;安定富裕之人 太宰、小宰、医师、大司徒、遗人、司救等官职,都与社会救济有关 2、建立荒政制度,重视灾民救助 起源于西周 秦汉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荒年“聚万民”十二条荒政措施 出现较为完备的仓廪管理体制 还提出移民就谷、移民通财等救荒方法 荒政指我国古代政府救济饥荒的政策、法令和制度 中国荒政制度完备、发达 有继承,更有创新,制度渐趋完备,并出现程序化、法律化趋势 ①灾荒救助程序化 ②仓储制度不断发展 ③呈法制化趋势 秦汉中央集权统一国家建立后,政府已承担起灾荒时期的社会救助责任 至唐宋,灾荒救济的模式已基本定型,从灾前预防,到临灾救助,再到灾后重建,形成了包括仓储、赈济、蠲缓、调粟、安辑、养恤、放贷等机构措施在内的备灾救荒体系 3、尊老养老制度 通过制订或颁布有关礼仪、法令形成养老制度 尊老养老是政治需求 有一系列的制度措施 历代王朝都曾以国家名义制订或颁布过有关养老礼仪和法令,着重对老年人群体采取赡养和照顾措施 周朝的养老已由传统习俗向礼仪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自汉代始的主要制度与措施: ①存问制度②赐高年王杖③物质赏赐④减免赋役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养,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集注·梁惠王章句上) 4、扶贫恤困制度 济贫、养老和育幼等慈善事业,最早可追溯到南北朝的六疾馆和孤独园。更著名的是唐宋年间的悲田养病坊,初为佛教寺院办,后采取寺办官助形式,最后完全官办,改称福田院或居养院 宋朝,出现完全由民间乃至个人兴办、且无宗教背景慈善事业,最著名的有范仲淹的义田和刘宰的粥局,主要为乡绅掌握,并得到官府认可和支持 明朝,出现最早的以民间互助为主的慈善社团─同善会 主要是对鳏寡孤独、贫病之人的救助 一是予以定期或

文档评论(0)

yurixiang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