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化学]酶工程_08-人工酶
                    酶  工  程Enzyme Engineering 第 八 课 人     工     酶 Artificial Enzymes 人  工  酶	Artificial Enzymes 什么是人工酶(artificial enzyme) 科学界曾经的难题:能不能用最简单的结构模型来代替结构庞大而稳定性差的酶? 酶催化反应的本质是什么? 酶的活性中心在整个酶分子中仅占据很小的比例,活性中心之外的部分对酶的催化而言是否多余? 仅保留酶的活性中心而去除酶分子的其他部分,酶还具有催化能力吗? 能不能设计出比酶催化效率更高,而结构简单的催化剂? 人  工  酶	Artificial Enzymes 什么是人工酶(artificial enzyme) An artificial enzyme is a synthetic, organic molecule prepared to recreate the active site of an enzyme. Enzyme catalysis of chemical reactions occur with high selec-tivity and rate in a small part of the enzyme macromolecule known as the active site. There, the binding of a substrate close to functional groups in the enzyme causes catalysis by so-called proximity effects. It is therefore possible to create similar catalysts from small molecule mimics of enzyme active sites by combining, in a small molecule, the ability to bind substrate with catalytic functional groups. Since the artificial enzymes need to bind molecules, they are made based on a host-molecule such as a cyclodextrin, crown ethers or calixarene etc. 人  工  酶	Artificial Enzymes 人工酶的研究简史 “仿生”与“模拟酶” 1960年,美国科学家 Steele 首先提出“Bionics (仿生学)”的概念 1956年起,R. Breslow 课题组在研究以焦磷酸硫胺素为辅酶的羧化酶催化机理时,发现在催化过程中存在稳定的碳烯负离子中间体,对阐明结构-活性的关系起到重要作用     1972年,Breslow 提出了“biomimetic chemistry (仿生化学)”的概念 人  工  酶	Artificial Enzymes 人工酶的研究简史 “仿生”与“模拟酶” 1970年,第一个以环糊精为基本结构的模拟酶诞生 从 1970s 开始, Breslow 课题组对模拟酶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丰硕的成果,为人工酶的设计和应用作出了巨大贡献 人  工  酶	Artificial Enzymes 人工酶的研究简史 超分子化学与人工酶 1967 年,Pedersen 报道了冠醚与碱金属离子的配合物 1973 年,Cram 提出“主客体化学”的概念 1978 年,Lehn 引入术语“超分子化学”来定义“分子间组装体和分子间作用力的化学” 	—— 1987 年,上述三人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人  工  酶	Artificial Enzymes 人工酶的研究简史 分子印迹技术与人工酶 1972 年,Wulff 研究组制备出第一个分子印迹聚合物 1987 年,Mosbach 研究组制备出第一个分子印迹酶,用于对硝基苯基酯类的水解 目前对人工酶的研究已经涵盖了六大类酶,已设计并制备出的人工酶多达数千种 人  工  酶	Artificial Enzymes 人工酶的特点 人工合成的小分子,分子量一般不大 人工酶的稳定性较好,不易被降解 人工酶的结构和催化机制类似于酶 有底物结合区域,也具有能识别底物的拓扑学结构 一般具有催化中心 可以从分子水平上模拟酶活性部位的各种特征,用于探索酶催化机制和立体化学选择性 人  工  酶	Artificial Enzymes 人工酶的理论基础 酶学基础 —— Pauling 稳定过渡态理论 酶先与底物结合,进而选择性地稳定某一特定反应的过渡态(TS),降低反应活化能,从而加快反应速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