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德育渗透课例教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积累本课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
把握文意,品味文章精炼的语言;反复诵读,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查找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通过诵读,培养文言文语感。
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理解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旷达的心境,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
二、 重点与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难点:理解“闲人”的含义,体会作者旷达乐观的心境。
三、 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删减法、创设情境法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学法
采用探究式,合作式学习方法,使学生自主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播放凤凰传奇的《荷塘月色》
MV中,晚风轻轻,皓月当空,夜色如水,似幻似真。这美妙的意境是多么令人心驰神往啊!一千多年前的某个夜晚,当这皎洁如水的月光照在北宋文学家苏轼的身上,又曾引发他怎样的感慨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去领略那里的月景,感受别样的心境。
板书课题。
(二)明确目标
首先我们来看预习提纲
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及本文写作背景。
结合注释,把握重点词语含义及用法,理解课文大意。
用添一添,删一删,调一调的方法体会文中写景语句的妙处。
文中哪些词语能体现出作者的心情,试简单分析。
查字典,看看“闲人”的含义,想一想在文中“闲人”一词应该怎样理解。
(三)探究展示
1.介绍作者
学生通过过去所学知识的积累及查找资料,自行解决。在明确苏轼的伟大成就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欲望。
2.指导朗读
听范读录音
教师指导
读准字音
注意重音、节奏
注意语气、语调
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分男女生读,分小组朗读。(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朗读)。
3.把握重点词语含义及用法,理解课文大意
结合过去所学明确学习过的文言词语的意思,自主学习新词语,能理解文章大意。
利用翻译找错检验字词理解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看见月色照进了窗户里,于是我高兴地站起来,走出门外。想念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同样没在寝室,我们便一同在院子里散步。
庭院下的月光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有像藻、荇那样的水草交错纵横,盖着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晚上没有月亮?哪一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但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4.品析写景语句
(1)添一添
庭下月光如积水空明,如水(的)月光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丛中蛙鸣不断,空中流荧飞舞,村中狗吠鸡鸣, 屋檐下笑语阵阵。)
添上语句后感觉不好,原文以如积水空明的月光和如藻荇交横的竹柏影来描写月色,不仅创设了一个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意境,而且写出了月色的皎洁与空灵。然而添加语则写夏夜的嘈杂之声,既不符合时间,也破坏了原文的清幽淡雅之意境。
(2)删一删
A、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B、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删去后当然不好。因为原句用比喻,将整座庭子注满了水,水本来是天色之物,实有其物,看似却无,月光不正是如此吗?“空明”二字,更是绝妙,用“空”去修饰一种色调,不仅出奇制胜,而且更显空灵。
(3)调一调
A、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
B、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原句把庭中当作水中来比喻,说藻荇交横,给人如临水池之感,最后以“盖竹柏影也”点透真情,这样虚实交替,使人自然而然地步入一个空灵、皎洁、恬静的月夜之中。而调换后,就没了新意。
5.表达心情的词语
? “欣然” 欣喜之情
? “念无与为乐者” 有点遗憾
? “遂”、“寻” 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
? “怀民亦未寝 心有灵犀的喜悦
? “相与步于中庭” 从容 闲适
6、介绍写作背景,理解闲人含义
写作背景:嘉佑六年(1062年),苏轼开始为官。熙宁二年(1069)因上书反对新法被迫离京。后十年先后调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
元丰二年(1079年),因有人故意扭曲他的诗句,苏轼被捕下狱,坐牢103天,几次濒临砍头之险,史称“乌台诗案”。 出狱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他甚至带领家人在城外东坡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 “东坡居士” 之号便得于此时。元丰七年离开黄州贬去汝州。
月色入户——门庭冷落
念无与为乐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