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经学教材教学课件.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汉武帝 汉武帝(前156—前87)是中国历史上很有雄才大略和作为的封建帝王。他在位(前141~前87年)时,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把西汉王朝的统治推向鼎盛时期。在政治上,改革仕进,实行察举制度,选拔人才。实行“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惩治豪侠,处置郡国豪富;在经济上,实行盐铁官营,中央专卖。中央铸“五铢钱”,统一货币。大规模地兴修水利,治理黄河,注意发展农业生产;在思想文化上,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设立太学,置五经博士,大力推行儒学教育。通过以上措施,使中央集权的统治得到巩固和加强,并出现了封建大一统的鼎盛局面。但是,汉武帝后期,连年征战,国库空虚,迷信奢侈,重用酷吏,社会动荡,农民暴动。汉武帝颁布承认过失的“罪己诏”,停止征伐,减轻赋税,除去暴政,恢复民力,发展农耕,避开了一场严重的社会危机。 汉武帝在经学史上作用与影响的基本评价 一方面,汉武帝的“罢黜百家、表章六经”,使得《诗》、《书》、《礼》、《易》、《春秋》成为法定的“经”典,⑤从此以后,“五经”被定为“群籍之首”,拥有了不可动摇的神圣地位;儒家经学遂成为官学,成为普通人致仕的最重要的工具;这无疑大大促成了普遍的习经风气的形成经学的兴盛繁荣。武帝时博士弟子的入仕及其察举制度,发展到隋唐而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科举制度。在武帝之后二干余年中国封建社会中,儒家经学成为统治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础与文本依据。 另一方面,汉武帝在经学的政治作用的定位上,主要注重的是为专制政治 “缘饰”的功能,换句话说,就是在政治运作的显性模式上确认了经学的地位,而隐性模式上坚守刑名法术为根本原则,并直接影响了后世帝王利用经学的态度。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武帝对经学的定位,还在很大程度上导致经学失去原始儒学独立思想的特质,使得儒家逐渐由创造性的思想转向以解经为主的解释型的思想。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公元前104) 汉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汉族,汉广川郡(今河北省衡水市景县广川镇)人。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其后,任江都易王刘非的国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任胶西王刘端的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此后,居家著书,朝廷每有大议,令使者及廷尉就其家而问之,仍受武帝尊重。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成为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对当时社会所提出的一系列哲学、政治、社会、历史问题,给予了较为系统的回答。 《目不窥园》的典故 “仲舒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 ——《史记 儒林列传》 解释: 他在室内挂上帷幕,坐在帷幕后面讲学,弟子们按照入学的先后转相传授学业,有的学生竟然从没见过他。董仲舒精心钻研学问,三年没到园圃中观赏过一次,称为“三年目不窥园”,后来后人从中提炼出成语“目不窥园”。他的进退仪容举止,不符合礼仪的不做,学生都尊称他为老师。 天人三策 对策   汉代出现的察举制度的一种考试方法,又称“策试”。汉文帝二年(前178)下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十五年再诏举贤良能直谏者,并亲自加以策试,其时,参加对策者百余人。察举对策制度自此而成立。 所谓对策,就是把策题书于简册之上,使应举者作文答问。策问有君主“求言于吏民”之意,策题一般以政事、经义等设问;答策则相当于“应诏陈政”,发表政见。王朝往往因灾异、动乱而下诏特举,使应举者对策进言。君主常常亲自主持策问并阅读策文。所以,对策兼有征询政见与考核才识的双重意义。 汉武帝及其“举贤良对策” 登基伊始,汉武帝召集中央及地方要员,要求他们荐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由皇帝亲自拟定有关时政的问题进行考问,被问者要以书面回答。这就是策问。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再次下令诏命举贤良文学上书对策,为改制提供新的理论依据。于是,就有了历史上关于汉武帝、董仲舒之间的三次策问与三篇对策,史称“天人三策”。 《天人三策》中的主要建议如下:   1.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2.推明孔氏,抑黜百家。   3.春秋大一统,尊王襄夷。   4.建立太学,改革人才拔擢制度,反对任子訾选制。 1. 王道通三 “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春秋之法以人随君,以君随天。”(《汉书·董仲舒》) “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取天地与人之中,以为贯而参通之,非王者孰能当。”(《王道通三》)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诸不在六艺之科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yuzongxu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