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国古代教育.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章 中国古代教育

中国古代教育一官学制度的建立于“六艺”教育的形成:1.学校产生的历史条件:社会生产力的提高(青铜器的出现使社会生产力提高,贫富差别脑力劳动分工出现);社会需要(社会事务的复杂性);现实需要(文字产生为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的积累创造条件)2.我国自原始社会末期到奴隶制社会初期已经逐渐建立了学校,五帝时期的“成均”(乐教为主);虞舜时代“庠”;夏的“序”;商朝“学”,“瞽宗”3.西周的教育制度:①“学在官府”:官学机构与政治机构联系在一起,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民间无学术或教育,主要表现为官师合一,政教合一②大学与小学(按学生年龄与程度):天子设大学,(五学:辟雍(中心,四面环水),成均,上庠,东序,瞽宗);诸侯设大学,规模简单,仅有一学:“泮宫”。③国学与乡学:国学设于王城及诸侯国都;乡学是地方学校,学习内容为“乡三物”(六德,六行,六艺),由大司徒负责。注:在“学在官府”体制下,形成了中央到地方较为完整的学校教育体制以及包括德行艺仪四方面,以礼,乐,设,御,书,数六艺为主体的教育内容,并以“明人伦”为教育宗旨,培养治术人才。自春秋时,私学兴起,学术下移。④家庭教育:西周非常重视幼儿教育。在家庭教育内容方面既重视知识教育,也重视品德和日常行为习惯的教育,而且与幼儿的生活紧密结合。4.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是夏商西周教育的基本内容。反映了文武皆备,诸育兼顾的特点。二(1)私人讲学的兴起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1.私人讲学的兴起:经济上,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水里的发展,农业生产力提高,私田增加,法律上开始承认土地私有制,加速了封建制生产关系的形成;政治上,礼崩乐坏,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文化上,官学衰败,私学兴起。2.官学衰败:世袭制度造成贵族不重视教育;贵族统治力量的衰弱;社会动乱,无暇顾及教育。私学兴起:社会动乱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士阶层的兴起。3.私学产生的意义:政教分离,官师分离,教育内容贴近生活,推动古代学术发展;扩大教育对象;教育内容与方式得到发展;对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等方面有光辉成就,出现了《大学》,《立即》等教育专著。二(2)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1.养士之风盛行,百家争鸣,私学发展。(诸子百家又称“九流十家”:阴阳,儒,墨,名,法,道,纵横,杂,农家以及“小说家”)。2.稷下学宫:性质:一所由官家操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政,议政作用的高等学府,基本目的是养士用士。特点:①不治而议论:没有具体职务,日常进行学术研究和讲学活动,供统治者咨询。②自由辩论:学术自由,兼容并包③学无常师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意义:稷下学宫促成了诸子百家的发展,融合,分化;展示了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三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1.创办私学,编订“六经”:整理和保存了我国古代的文化典籍;开创私人讲学之风,积累吩咐教育经验。2.“庶,富,教”:从教育与政治的关系看,孔子认为教育可以吧社会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传播开去,影响政治;从教育与经济的关系看孔子认为要庶,富,教;从教育与法律的关系看,孔子认为治理国家不仅要靠法令还要依靠教育。3.“性相近,习相远也”:孔子认为在人的成长中教育起决定作用4.“有教无类”:打破奴隶主贵族对教育的垄断,扩大教育对象5.”学而优则士”6.教育内容:特别重视思想品质和伦理道德教育,孔子继承六艺传统,整理古代文献形成六经,即诗(学会比喻联想,观察社会风气,学会讽喻的政治才能,培养事君事父的情感),书(尚书,了解文武之政),礼(周礼,克己复礼),易(摒弃卜卦内容和神秘成分,作为如家的哲学思想来传授),乐,春秋。孔子的教育内容排除了天命鬼神等迷信色彩,对我国文化传统影像深远,但是他的教育内容忽视自然知识的传播以及鄙视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7.教学方法:孔子把学习过程归结为三个紧密联系的环节:学,思,行。在此基础上孔子提出了①因材施教②启发诱导:朱熹注解愤: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开其义发:达其辞③学思并重④由博返约:主要解决教学广度与深度的矛盾8.道德教育:道德教育史孔子全部教育活动和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以仁礼为核心,孝为基础。①立志乐道②克己内省③身体力行④改过迁善(扬长避短)。9.论教师: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②热爱学生,对学生无私无隐③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传,④教学相长10.历史影响:①创立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学术下移②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强调重视教育③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政治体制做准备④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与整理,奠定后世儒家经典教育体系⑤总结教育实践经验,对教育教学方法有新的创造。四孟轲的教育思想:1.孟轲的主要政治思想是“仁政”2.“性善

文档评论(0)

y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